基本介绍
会宁红军会师旧址,已成为西北地区和长征路上经典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成为重温长征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发扬长征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其主要建筑“会师楼”始建于明代,是三军会宁会师的物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陈列着红军会师期间留下的马灯、铜壶等大量文物。建于明代的文庙大成殿,是当年红军会师的地方。1986年为纪念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50周年,修建了会师纪念塔,雕刻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十八个苍劲大字。同时,还在会宁县大墩梁、慢牛坡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1996年修建了“红军会师将帅碑林”。
景点景观
会师楼
会师楼及古城墙,原为会宁古城西城门,也称西津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六年(1373),1986年、2006年两次维修,现存建筑是在原址上依原貌维修的。城门洞深6.4米,口阔4米,拱高5米,青砖砌面;南北两侧城墙均青砖包面,南侧长30米,北侧长45.8米,基宽6.4米,高8米,顶宽3米,有女墙,高1.3米。
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
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原为文庙大成殿,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甘肃省仅有的几家文庙中维护较好、气势较为雄伟的建筑。明嘉靖、清乾隆年间及1986年多次进行维修。2006年,经会宁籍民营企业家康冰等有识之士捐助,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大殿座北向南,五开间五进重檐歇山顶建筑。明间3.9米,次间3.2米,次次间3.2米,廊宽1.9米,一进1.9米,二进、三进、四进3.2米,五进1.9米;东西长19.5米,南北深13.4米,占地面积274.7平方米。
会师塔
1986年,为了弘扬红军精神,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缅怀在长征途中壮烈牺牲的数十万红军将士,激励后人永远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会宁县修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纪念塔,简称:会师塔。塔高28.78米,共十一层,三塔环抱至十层,合为一塔。三塔合抱,象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象征着三军会宁会师像三个历史巨人紧紧拥抱在一起,骨肉相连,团结一致,顶天立地,所向无敌。会师塔共11层,寓意红军长征时途经11个省、自治区。
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
会宁红军会师革命文物陈列馆,也称为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位于旧址南边。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2006年3月开工建设,8月底竣工,10月18日正式开馆。投资2360万元,建筑总面积3310平方米,使用面积2300平方米。是中宣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项目和国家发改委重点红色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内的标志性主体建筑之一,与会师纪念塔、会师楼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纪念馆以仿古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会师塔为中心,会师楼为参照,主体二层、局部三层、半地下式框架结构,宽为70米,寓意为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红军指挥部旧址
红军指挥部旧址位于会师旧址院内西北部,为一处会宁传统居民四合院,院门南开,东西20米,南北15米,占地面积300平方米。主房座南面北,三开间两进,面阔6.6米,进深6.5米,青瓦覆顶。院内东西两侧各有一间偏房。1936年红军会师期间,朱德总司令曾在此地运筹帷幄,指挥战斗,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
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原为会宁县城王家台子民房。1936年10月9日下午,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等率领红四方面军总部到达会宁县城后,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交通指南
会宁县内乘坐公交车5路即可到达。
荣誉及其他
1997年,中宣部将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确定为“国家第一批百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1998年,会师旧址被省委宣传部和国家安全厅批准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
2006年,会师旧址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8年,会宁会师旧址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0年,会师旧址被中央纪委监察部命名为第一批“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2011年,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被甘肃省政府评为“工作先进集体”。
2016年,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被命名为第二批“甘肃省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
2017年,会师旧址入选中国旅游志愿服务示范基地。
2018年11月,会师旧址被命名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2019年11月12日,会宁旧址位列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2020年3月10日,被白银市公布为第一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