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嗨,欢迎来到品牌网

全国服务热线:

品牌商入口
关注:  

扫一扫关注品牌网

客服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点赞: 47
为TA点赞

#4A级景区#

淮安市盱眙县第一山景区

江苏盱眙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城区北部,得名于米芾所题“第一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第一山景色秀美以一山占河山之奇秀,有林、泉、亭、宇之玲珑,融儒、佛、道于一体。不光如此她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汉朝,孔子的后裔孔安国为临淮太守时,就在此创立了“崇圣书院”,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都极为推崇,宋元以来,众多的文人墨客、翰林学士、官府政要都慕名而来,留下了大量的碑刻和碑碣其中不乏苏轼、陆游、杨万里、米芾等名家之作。

门票参考:
免费
所在地/隶属: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淮河北路淮河文化会馆对面
开放时间:
08:00~17:30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
4A

发展历史

第一山背倚群峰面临淮河,原名南山、都梁山,因盛产都梁香草,故又名都梁,这也成了古县盱眙的别称。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书画家米芾赴任涟水知军,由国都汴京(今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一路平川。入淮时忽见奇秀的南山,诗兴勃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大书“第一山”三个大字。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盱眙古城便筑建在此山怀抱之中,历朝历代留下诸多人文古迹。直到1938年日军来犯,日军放火烧城,屠杀百姓,毁灭了盱眙第一山古城,这也是日军在华犯下的又一罪行。

文革时第一山山上诸多文物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经修复, 1985年定名“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9年被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主要景点

古盱眙十景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占了六景,玻璃泉浸月、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第一山怀古、杏花园春昼、瑞观清晓、会景亭陈迹、龟山寺晚钟。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将第一山与蓬莱仙境相媲美。

第一山,是盱眙的标志,也是盱眙的名片,来到了第一山,也就来到了盱眙。

淮山胜境

山脚下首先看到的是题有“淮山胜境”的牌坊,题额是佛学大师茗山的墨迹。

孔庙

在游览这座历史文化名山之前,首先要到孔庙拜见孔圣人。孔庙是供奉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又称文庙(文宣王庙)。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始建于慈氏山麓,明万历年间,重建于第一山麓。八百年来,屡废屡建。孔庙大成殿毁于1976年,重建于2001年。雄伟壮丽的大成殿以长淮为泮池,以青山为依托,横空出世。殿外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殿内斗拱交错,金碧辉煌。

门头海蓝色横匾上“大成殿”三字为康熙御书。孟子以金声玉振赞誉孔子:奏乐从击钟(金声)开始,到击磬(玉振)结束,金声玉振是奏乐的全过程,比喻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所以这座宫殿式建筑称为大成殿。

大殿中心

大殿中心为孔子塑像,两侧为四配的牌位,东侧为复圣颜回、述圣孔伋,西为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后面供奉着十二哲,即孔子的十一弟子和朱熹。祭孔时,四配与十二哲配祭孔子。

明伦堂左右两斋,一为进德,二为修业,这古老的学宫是孔庙建筑群的一部分,曾是泗州试院。人们期望山川雄秀出奇杰之士,道光年间捐修者甚多,当时它以巨大的规模称雄安徽省(当时盱眙属安徽)。明清县试在明伦堂举行。童生要考取秀才(生员)须经县、府、院三试,仅县试就要考四、五场。明清时的明伦堂前,每当大考之日,黑黝黝的四更天,考生就手提灯笼、书籍、食物,胸挂蓝布袋(作放置试卷笔墨用),接踵而至。繁星似的灯笼长阵一直延伸到大街上。三试之后的幸运者,要成就功名还得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可悲的是,有人考到白发苍苍还是个“老童生”,诗云:县考归来日已西,老妻扶杖下楼梯;双手附耳殷勤问,未冠今朝是甚题。“未冠”就是尚未加冠,说明这眼花耳背的老头儿还是个“学童”!

都梁十景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十分钟爱盱眙山水,知涟水军时多次沉醉其中,流连忘返,题有著名的盱眙十景诗流传千古。十景中除了西侧戚家山的“八仙台招隐”、南侧宝积山的“宝积山落照”、东侧的“清风山闻笛”和翠屏峰的“五塔寺归云”,其余六景全在公园内。

东坡草亭

一生坎坷的苏轼(1037-1101年)小米芾十四岁,却先他六年而逝。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先后任杭、密、徐、湖四州知州。元封二年因“乌台诗案”被陷入狱,后屡遭贬谪,徽宗时客死常州。其文章汪洋恣肆,其诗词清新豪放,又擅行楷,工画竹,通音律,是文学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苏轼在元封七年(1084年)被贬黄州五年后,调任汝州团练副使。他从黄州沿江东下,千里跋涉,年底达泗州。途中举家重病,幼子去世,资用花尽,二十余口,不知所归,

虽汝州尚远,却不愿求人。其间因淮水结冰,苏轼滞留盱眙多日,几次游历南山,写下了好多首感人的词作。他有这样的诗句:“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淮上早发》)。他曾多次登临第一山,在盱眙留下了20多首脍炙人口的诗词。当代书法家尉天池所书的《行香子》草亭碑就是表达了当时的一种心境。如北望“野水荒湾”,于寒冷、枯寂的严冬,上第一山寻找春天:“其寻春,飞步孱颜。”果然多情的春天亲近诗人:“和风弄袖,香雾萦鬟。”同时也找到了欢笑:“正酒酣,人语笑,白云间。”超越了人间辛酸,飘飘欲仙。然而陪同的泗州太守兴尽而去:“望长桥上,灯火乱,使君还”。此时“玉宇清闲”,唯苏子“宴坐空山”,万般滋味忽上心头。

玻璃泉

米芾来游,咏“玻璃泉浸月”诗,遂成都梁十景之一。诗云:“半山亭下老苔钱,凿破玻璃引碧泉。一片玉蟾留不住,夜深飞入镜中天。”。表现了每当月到中天,清泓倩影,疑是天上人间的美丽情景。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监察御使张惟恕命修玻璃泉亭,仲夏酷暑,张挥汗如雨、策马而来,作《玻璃泉亭记》:以泉喻德,以心观泉,望流忘饥,濯泉自洁,于烟云拥翠、草麓凝华之中洞彻真机。唐宋以来的诗家咏玻璃泉诗难以计数。

壁上的“玻璃泉”为冯守书,“第一泉”为葛廷章书,可堂所书的“月到风来”,则写出了玻璃泉之夜的怡然和诗情。当日寇蹂躏我大好河山,爱国义士邱国珍便赫然刻上“驱除倭寇,还我河山”,表达了国人的民族气节。玻璃泉壁左侧的《泗州普照禅寺灵瑞塔》为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晚年的佳作,勒于延祜五年(1318年)。由残碑可测得原高2.5米,宽1.7米,加之碑文长达千字以上,这在赵刻中是极为罕见的。此碑原在泗州城,由于移至第一山,才没有与城同没水下。这是建于唐玄宗时的古泗州城留下的珍贵遗产。

戒石碑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为宋太祖颁布的廉政令后由黄庭坚书刻。此碑与翠屏堂里的《巡按江北誓辞》碑记相得益彰。作者蒋春芳是明朝监察七州的御史,负责肃清吏治,常住对面的泗州城。

第一山题刻

现存的第一山题刻有摩崖88块和碑碣78块。摩崖主要分布在秀岩、瑞岩和西域寺,碑碣除了在玻璃泉见到的,主要放在淮山堂、翠屏堂、明伦堂。第一山题刻记录了宋、元、明、清、民国五代名家、政要的手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正、草、隶、篆、行五体书法石刻艺术堪称国之瑰宝。题刻中有文学家、书画家的手迹,如宋代的苏轼、米芾、蔡元长、刘焘、杨万里,元代的赵孟頫、余阕,明代的李东、吴伯朋、李先芳,清代的张鹏鬲翮、陶澍等;还有翰林、大学士、总督、尚书等高官,列入《中国名人大词典》的就达32人之多。

在秀岩的摩崖石刻中,右侧上方苏轼手书的行书《行香子》词最为著名,词与书都是极品。由于政治原因,署名被凿去。这首题词明清县志都没有记载,本县考古学者秦士芝先生在八十年代初发现了它,引起文化界的关注。经千年风雨,苔痕斑驳,文字残缺,但依然透出大诗人的过人才情。

右下脚的六人联句勒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楷书十六行。有两人吟道:“地控吴楚雄,气钟乾坤秀”(于守礼)、“登临怀旷远,俯仰周宇宙”(陈刚)。其时生于盱眙的明太祖开国不久,诗人口气甚大,写出了盱眙作为朱明帝里的盛大气象。陈刚积学而不试,是个清高的人。[3]

杏花园

翠屏堂后面,透过花墙月门有景外之景,便是杏花园。百年前,杏花园前玻璃泉下,满园杏花,一片香霞。相传这里的“父母官”引泉成渠,率领百姓遍栽杏花以供观赏。米芾来时,春光正好,花园里繁花似锦,如绯云飘来,清气袭人,于是诗人吟道:风轻云淡舞天春,花外游人载酒樽。不是山屏遮隔断,牧童错指是孤村。由于诗名《杏花园春昼》,这座重檐攒尖六角亭就叫“春昼亭”。春风吹来,红杏绿树,相互映衬。第一山幽美的自然风光充满山野灵气,也很奇异。眼前的巨石上,凌空长着一棵大树,树根撑开巨石,在这贫瘠的地方长得又高大又繁茂,是一幅雄伟的图画,又像盆景那样构思精妙,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会景亭遗址

沿石径而上,便是会景亭遗址,亭子可能建于北宋之前,因为米芾来时已是“陈迹”,他不禁叹道:自是韶华不耐秋,山光水色一时休。细将瓦砾分明看,片片飞来落叶愁。然而这是诗人感慨之词,山光水色毕竟还在,一百年后诗人杨万里来游,对这里的美景惊叹不已,庆幸自己能到此一游。

这里重建的亭子先后名叫参云、揽秀、淮山伟观,南宋淳熙时盱眙知军王渥改名为“起秀”,意为“郁郁之气,萃于东南,而东南之气,实起于此。”如今看着残余的柱础和石几,沧桑盈眼,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清风扑面,万种景象会于足下。由于会景亭处于都梁十景的中心,东咏清风山闻笛,南听龟山寺晚钟,北有八仙台招隐,西赏宝积山落照,仰视瑞岩庵清晓,俯瞰杏花园春昼、玻璃泉浸月、五塔寺归云。此处可尽揽湖山之胜,正是第一山怀古的佳处。

会景亭更是荟萃了大文豪笔下的盱眙美景。面对长淮使人想起了白居易的“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韦应物的“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而李绅的“天外绮霞迷海鸥,日边红树艳仙桃”,则把淮山伟观描绘得像画一样美。至于苏轼,对这里的细雨斜风、淡烟疏柳、层楼翠壁、古寺空岩,更是情有独钟,灵感迭出,佳作连连。

第一山碑

第一山的代表作便上是米芾题刻的“第一山”碑,“第一山”三个大字雄健俊逸,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如同巨人俯瞰四野,雄视千秋。碑左是乾隆时盱眙知县郭起元写的碑记。记中交代了米芾来时所勒的第一山碑毁于兵火。郭自家乡闽县摹来重勒,并在会景亭遗址建第一山碑亭。

青山绿树碑

魁星亭下的壁上,“青山绿树”四个大字赫然在目。该四大字,不仅是第一山美景是真实写照,而且将这四个任意组合、正读、倒读都能表达第一山的意境。此外,在此可以玩味元代书家余阙的篆书,体味一种典雅的古韵。还有明嘉靖年间,李先芳的行书《瑞岩晚坐》:“风起众山响,月出寒潭空”,诗有意境,字也非同凡响。

魁星亭

魁星亭是第一山的“心脏”,为道光甲辰(1844年)重修敬一书院时所建。魁星又作奎星,二十八宿之一,俗称“文曲星”,是传说中主载文运的神。王安石诗云:“地灵奎宿照”。今有夺奎之说。亭中刻有魁星像和魁星赞。请看亭壁上这幅非字非画,异形异态的魁星图:魁字为鬼形神像,一脚着地,一手捧斗,如执笔写点,表示点中了中举的学子。这幅魁星点斗图被古来应试学子奉为神灵。嘉庆时汪云筌随同前去就职的堂兄汪云任(孟棠)到广东,友人赠此图,便带回来放在书斋。他读魁星赞语:“敬一”二字正是当时书院名,于是献出图、赞,摹石立于亭中。他称“盱山多士”“振声文路”,就是魁星显的灵。可惜此碑毁于文革,1987年盱城居民周冠献出残破拓片,经裱糊补字,魁星碑才得以复原。

魁星壁

亭后新辟魁星壁,三个古朴的隶字是著名的玉溪道人所书,他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右下是道教宗师张天师雕像。东汉顺帝汗安元年,张道陵于鹤鸣山(今四川境内)创立道教,教徒尊张为天师。

第一山熔儒、佛、道于一炉,集自然与人文历史于一体,取南北之精华,通古今之血脉。这座历史文化名山具有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博大胸襟。

瑞岩

瑞岩在第一山翠屏峰山腰,面临深谷,林木葱茏,超然尘外。瑞岩庵是宋代女冠(道士)朱妙真初创的,元末毁于兵火,明永乐年间重建,可惜又毁于文革。2001年新建了原庵的一部分??大殿,殿内正中供奉三霄娘娘??云霄、碧霄、琼霄塑像。

瑞岩素以清幽著称,历来是游览胜地,宋元以来名家题咏很多,现在摩崖石刻22块。瑞岩泉并跋刻于北宋,郡守鲍氏令人剪削榛莽,得新泉,“润及草木诚嘉瑞也”,于是“泉因瑞名,岩因泉名”。右边的阴刻双人像,不知何人何时所刻。石刻中两人侧身相对而立,头裹扑巾,身着圆领大袖宽身袍服。人体结构准确,线条简洁流畅。右上角为元人余阕手迹:孤绝缘高嶂,幽寻及早春。送灯瑶殿小,煮酒瑞泉新。余阙曾任泗州知州,文笔雄健,书法古雅。

米芾当年以“西山月落楚天低,不放红尘点翠微。鹤唳一声松露滴,水晶寒湿道人衣。”激赏瑞岩庵清晓。

龙山寺

自此拾级而上便是重建的龙山寺。龙山寺原址在与第一山相连的龟山上。原寺初建于北宋开禧元年,内有五百尊铁罗汉,僧徒很多,晚课时钟声回荡于山水之间。寺毁于元末兵火,明代重建,由于为太后祝福,嫌龟字不雅,就改称龙山寺。北宋时米芾来游,听见晚钟,如同姑苏城外的夜半钟声,写道:龟峰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吼铁牛。一百八声俱听彻,夜行犹自不知休。如今在新址重建的龙山寺,也可发出这种悠远的夜半钟声。

纪念碑 这钟声也是警钟。向西折回便是侵华日军盱城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记下了1938年的屠城血案。1月3日,400多名日寇占领翠屏峰,架起机枪火炮,次日全城沦陷。两千多同胞惨遭屠杀,尸横遍地,血染成河。盱城知名人士姚挹之先生愤然写道:栋宇燃灰烬,无土不成焦。尸横大小巷,殷血染淮涛。前几年在公园后门西侧,发现了遇难同胞的尸骨坑,一层层白骨堆积如山,肩挨着肩,头枕着脚,惨不忍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

西域寺

魁星亭向西不远有西域寺。在通往西域寺的山崖上,有许多凿去的深深痕迹,原来嵌进的石刻被人盗走。以前这里是上下山的通道,题刻完全失去了保护。不知这些不翼而飞的墨宝今在何方?西域寺建于南宋,因地处边陲而得名,又名石佛寺、半边庙。原寺供观音铜像,新修之后的西域寺供白龙神。在这里,曾让多少仁人志士黯然神伤的是,遥远的“西域”竟被移到眼前,这意味着沦落了半壁江山。也许正是因为西域寺是悲剧的标志,才有一个凄艳的传说:古时候,一个贫寒的孤女独守在这半边破庙里,省吃俭用,资助情郎读书。那人进京赶考,中了状元。可是姑娘望穿秋水也没有得到一点音信,原来那个负心人成了“陈仕美”。姑娘终日以泪洗面,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冰清玉洁的身体在山洪爆发时被土石掩埋。后来有一个老和尚扒开土,发现姑娘的头颅是朝北的。那是因为京城在北方啊!寺旁山崖有一道题诗,文、字俱佳,落款为“臣翼德”,有人说,是三国时粗中有细的张飞。这虽是猜测,但刘备当年屯兵盱眙倒是确有其事,他们几个结拜兄弟来此兵家重地也在情理之中。 “海阔天空”刻于明嘉靖年间,是巡按御史李冬写下的。这四个大字脱胎于北魏古碑,兼有隶书笔意,笔墨湿润,厚重洒脱,拙中见巧,平中见奇,意趣盎然,气度逼人,就像这里的山光水色,渺渺茫茫,空阔无边。

向下看,第一山对面的淮河之滨就是古泗州城遗址。闻名海内外的“东方庞贝”近在咫尺,离这里只有两华里。当时站在这里就可以俯览这座繁华的州城。原泗州城商贾林立、舟舡泊聚非常繁华,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由于黄河夺淮,昔日的唐宋名城、淮上重镇泗州城已杳无踪影了。如今在淮河乡城根村、大洲村还能见到泗州城的蛛丝马迹。

再向远一点的地方看,那里还有同时沉入水下的明祖陵,今天已经重见天日。盱眙一直以帝里著称于世,是块肇基帝运的“风水宝地”。第一山更是风水独好,充满了天地精华、山水灵气,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碑铭美文

六人联句左上为北宋崇宁五年(1106年)米芾所题,可见米字的跌宕多姿。从米芾初来盱眙到这时已有十年,次年他就去世了。这几行字差不多是米芾的绝笔。米芾虽然老态龙钟,但笔力不减当年,愈见炉火纯青,实属难得。联袂而来的张大亨也是文学家苏轼、张耒的文友。

紧挨这块碑刻左侧的是南宋嘉定三年(1210年)所刻。宋金分治,以淮河为界,盱眙成为宋朝的西域边陲,南宋使臣出使金国都例游第一山,题记甚多。可谓“燕山有石无人勒,却向都梁题姓名”。盱眙在这一百年里曾三次被人占领,这里的物华天宝让人垂涎欲滴。尽管朝野爱国志士流泪呐喊,流血奋战,但偏安江南的南宋政权却每年都从对面的宝积山岁币库里扒出大把大把的金银,装船运给金人,以求苟安。

上方两块都是南宋作品,一为蔡元长,二为张釜。蔡为宋四家之一,曾任开封知府、户部尚书等职,字、文都堪称大家。张釜则在此“吊古感今,三叹而反”,张釜词作及和词沉埋多年,在重修龙山寺掘土时重见于瑞岩。

本地名士王荫槐的《重登玻璃泉清心亭寄怀汪孟棠方伯》也是一方佳作。王自称“逸民”而愧对“时贤”,但他毕竟是江左名士。两江总督陶澍巡河到龟山,作诗数十章,和者百人,只有王荫槐和得最好,深得陶的激赏。陶是高官又是学者、书家,政声好,名望重。王的唱和现在陈列于淮山堂。王中举后,七上春宫不第,大挑授职也不就,回家在第一山北的风坡岭建偶园,藏书万卷,与来游的当世名士在紫藤花馆分题斗韵,乐此不疲,有诗钞十卷行世。这个弃绝官场、啸嗷山野的“逸民”,实属人才难得。题中的“方伯”指“时贤”汪孟棠的职务,因汪当时是陕西布政使,相当于副部级、三品官。由于美丽多情的爱姬张瑶娘早逝,汪用泪水写下《秋舫吟》,堪称千古绝唱。他的孙女汪藕棠是旷世才女,写有弹词《子虚记》六十四卷一百五十万字,在中国弹词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敬一书院

盱眙自古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就是因为这好山好水钟灵毓秀。在这幽美的山林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书院,书声鸟语不绝于耳。这就是江荫槐碑中提及的敬一书院。

敬一书院遗址 秀岩对面的淮山堂与翠屏堂是敬一书院的建筑遗存。汉朝,孔子的第十一世孙孔安国任临淮太守时,在此建先圣宴居殿,后建崇圣书院,元朝改建淮山书院,从南部的瑞岩,经过会景亭、杏坛,一直到北部的西域寺,占据了公园的核心区域。明代改建登瀛书院,瀛为仙山,意谓学子云集而登仙。乾隆至道光时又扩建为敬一书院。朋友们请先到淮山堂欣赏碑碣,再到翠屏堂观看壁上《敬一书院记》,作者鲁昱是清朝道光时盱眙县训导,类似教育局长。记中描写了当时的第一山格局:有淮山云水,有泉石风月,有亭阁楼廊,有钟鸣鸟歌,在这“仙境”之中,师生其乐何极!翠屏堂还有一块珍贵的石刻“木兰堂”,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手迹,原为汪孟棠 “诞鹤园”(即汪家花园)的遗存。

文化名山

唐宋以来,为何登临此山的达官骚人乃至天下顶级名流,多得难以计数?南宋大诗人陆游来此作《盱眙军翠屏堂记》,道出个中原因:盱眙为“天下重地”进京者和出使者、南舟和北舟往来必入淮。早在春秋时,吴王夫差为了与中原各国打交道,就开邗沟入淮,沟通了江淮。隋朝开大运河连通了南北与东西。隋、唐、宋都定都中原,东南漕运,由扬州、楚州溯淮水而上,经盱眙入汴河,因此,来往于江南鱼米之乡与长安、汴京之间都必经盱眙。在隋唐以来形成的逶迤千里的交通大动脉上,盱眙恰好扼东西咽喉,据南北要冲,是一个重要枢纽。在水运时代,再大的官、再大的名人也不能坐飞机,要减少长途旅行的颠簸,只能走这条水道,这帮人经常在汴淮交汇的盱眙落帆抛锚,漫游第一山,弄出一些文人“雅事”来。久而久之,山上群贤毕至,盛况空前。这山也就成了誉满天下的文化名山。而题刻只是名士诗文的一小部分。有意思的是,北宋还制定了一个水上交通规则,也就是在山上发现的一块北“仪制令”碑,碑文为:贱辟贵、少辟老、轻辟重。南宋时宋金以淮为界,这里成了边城,丢了它则长江难保,杭州危在旦夕,确实是“天下重地”。陆游在《翠屏堂记》中指出:南宋朝廷委派重臣来这里任职。在南山“异境”,筑“杰屋”二十六间,以便往来官员休憩,便是当时的翠屏堂。陆游称,曾游历了诸多名闻天下的边郡胜迹,但都不能与淮水南山相比,并叹曰:“我之文不足称也”。

相关知识文章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