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文山寺,位于姑苏城西北的文丞相弄内,是苏州市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俗称尼姑庵)。它虽然没有像西园寺、寒山寺、灵岩山寺那样令人瞩目,但历史悠久已越八百载。苏州文山寺背枕桃花坞,面临中市,现占地面积2206.19平方米,建筑面积2889.69平方米,为南宋古寺,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文山寺原址为文山寺、潮音庵、云林庵三寺共处,期间屡经兴废,历经沧桑。
1958年后,文山寺改为比丘尼道场,文觉法师为首任住持,后由润田法师接任,现任住持为照莲法师,寺内有尼众40余人。文革期间,文山寺亦未能幸免,为多家厂房占用。1988年10月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在市、区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文山寺古庙得以归还、重修,1990正式经批准开放,成为苏州古城区一座尼众道场。
寺里的生活是严肃而紧张的。这些僧尼们早晨5时起床,5时半做早课,6时吃早饭,随后是分头各干各的工作,晚上还要做晚课。整个寺院,环境幽静,井井有条。安全保卫、消防器材、殿堂管理、环境卫生,还有维修等等,都是她们自己干。文山寺从1990年开放以来,每年有不少佛教徒和游客前往。已成为姑苏城内一处佛教旅游胜迹。
建筑设计
文山寺布局严整,殿宇宏伟,佛像庄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法师题写了“大雄宝殿”、“藏经阁”匾额,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性空、妙生法师分别题写了“文山禅寺”、“净业堂”匾额。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重塑的释迦牟尼佛像、西方三圣像,净业堂内供奉着一尊观世音玉佛(立像),藏经楼内珍藏一部新修大正藏。
文山寺大雄宝殿为庑殿重檐,楠木金柱,内外柱等高,脊桁下用叉手,建筑技法为元代以前常见手法,斗拱为明式做法,天花上用草栿作,梁枋上彩绘二龙戏珠和唐三藏师徒西天取经以及动、植物图案,襻间枋下有明代天顺、清代道光以及1957年修建的文字记载。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瓦当、滴水上饰有龙凤图案。从大殿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明代中期风格,屋面则继承了唐代的建筑手法。庑殿重檐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的主要建筑,以示尊崇或隆重。
文山寺主殿坐西朝东,平面呈不规则的“十”字形。原高三层,现仅存一层,其他两层在十年浩劫时被毁。主殿为石墙,整齐美观。主殿前面左右两墙角上部各镶有一尊半身木狮、龅牙咧嘴,雕刻细腻。寺外墙上还镶有石刻佛教图案和人物造像等。第一层主要由门廊、经堂、佛殿、回廊等组成。
门廊有方柱2根,面积34.2平方米(南北长17.1米,东西宽2米)。壁画有四大天王及动物鹿、象等。门廊左右两边还各设有一小门,这种现象甚为少见。
文山寺佛殿大门为三拱形木门,总宽6米,高5.8米。门扇中间装有铁丝编织网,下边木板上绘有菩萨、四大天王像,上边镶有三对铜狮。门楣之上有斗栱承托房顶。围绕佛殿有一周转经回廊,廊两壁满饰壁画,内容以释迦牟尼本生故事为主,千佛像次之,还有无量寿佛、供养人、观音菩萨、兽头四大天王、护法金刚、大胡子鱼、牛皮船等,尤以护法神像最有特色:红脸、长白须、绾髻,袒裸上身,腰间系短裙,并系一周人头,左弓右箭而立;左手持火团,并夹长柄法器,右手持人头骨并抱长柄法器;两足各踩一人,两人右仰左覆,右边的长法器还插入足下人的胸部。
建设沿革
文山寺又名文山禅寺、文山潮音禅寺,其址原为文山寺、潮音庵、云林庵三者共处,面临中市,背枕桃坞,乃南宋以来江南名刹。岁月悠悠,沧桑巨变,至清初已近毁颓。潮音庵为南宋古刹,清初居比丘尼,嘉庆为僧寺,礼拜华严。
嘉庆中高僧坚持上人始来卓锡,发宏愿誓,重建大殿,重光佛刹,于是殿宇复兴,得复旧观。庚申洪杨之变,三寺庵尽遭兵燹。同治年间,咸丰十年僧镜如住持潮音庵,又振基业,修复佛刹并增建客堂等,“至同治戊辰始塑大士像成,逾岁地藏韦驮关帝金容重整”,镜如圆寂后,高僧戒定相继接任,住持日以兴复为已任,然其志未遂而于民国5年圆寂。
清咸丰十年僧镜如法师重修,添塑佛像,广购基地,寺院日益复兴。民国初年,心传法师将三寺合并为一寺,名曰“文山潮音禅寺”,更大兴土木,庙宇焕然一新。
心传法师任住持之职,法师坚忍苦行,誓将师父遗愿化宏图,是时文山寺已日渐衰落,云林庵亦僧徒星散,心传出资归并左邻的文山寺和寺后的云林庵。遂于寺址建造楼屋厅堂,民国十四年(1925年)翻建完成,当时有殿宇65间,宏伟壮丽。额其名曰:云山潮音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