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沈家门渔港位于舟山本岛东南侧,面临东海,背靠青龙、白虎两山,构成了一条长约十里,宽约半里的天然避风良港,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渔港,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渔港。它与海天佛国普陀山、海上雁荡朱家尖、海上仙山桃花岛形成了东海旅游的金三角。
景点景观
青龙山
“青龙卧镇沈家地,白虎俯视东海门”,沈家门渔港面临东海,背靠青龙、白虎两山。
青龙山南坡有古老的天主教堂,教堂花园有一百多年前法国传教士所栽龙牙花。山腰间有始建于1936年的“定海测候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仅是中国自行建设的第一个海岛头等测候所,而且由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指导和支持下建立。顺着石板路继续而上,来到山顶,让人心旷神怡,沈家门渔港全景更是尽收眼底。
接待禅寺
在沈家门,这座接待禅寺格外醒目。始建于宋朝至元年间(1277年),已有700多年历史。明清时为普陀山宝陀观音寺(今普济寺)的下院,是前往普陀山进香的前站。
古时候普陀山和舟山定海两岛皆孤悬海外,虽观音道场声名显赫,但进香之途艰难险恶。从宁波镇海入海祈福,要历经波涛汹涌,远非现今跨海大桥及舟楫之便,绝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方有金塘岛普济寺“小普陀”之盛,更有定海祖印寺第一接待寺和这沈家门接待禅寺之兴,可以想象进香之辛劳奔波,既达虔诚之心,又显古人之智。
现在接待禅寺礼佛、讲经、禅修、接待设施一应俱全,端午节去接待禅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国际水产城
舟山国际水产城,是沈家门渔港的第三代交易中心,总投资13亿元,集渔业文化、渔港美景、海鲜选购、海鲜烹饪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大型渔港商贸旅游文化综合体。其整体规模和产业融合水平可与澳大利亚悉尼渔市场、日本东京筑地市场媲美。
这里,可以眺望沈家门渔港万船云集、十里滨港路繁华的风景;可以观看海鲜交易和拍卖场景;可以在水产干品市场采购各类海鲜干品和熟品;可以在海鲜大卖场里现场点海鲜,现场加工品尝美食...
鲁家峙灯塔
鲁家峙灯塔位于鲁家峙肚脐山顶峰,与沈家门隔港相望,鲁家峙灯塔成了沈家门渔港又一标志性建筑物和普陀新十景之一,是俯瞰渔港全景的最佳观景点,身处其间,俯瞰船舶游弋,远山卧波,心胸荡然开阔。夜幕降临,鲁家峙灯塔发出的耀眼光芒,宛如挂在空中的彩练,一起登顶去遇见那最美的风景吧。
实用信息
公共交通:乘1、3、6、7、13、15、29路公交车在龙眼站下车
历史沿革
沈家门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徐兢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据该书载,北宋宣和五年(1123),徐等奉宋徽宗命出使高丽,五月二十五日到达沈家门,称此地为“渔人樵客丛居十数家,就其中以大姓名之”。并记有门的解释:“大抵海中有山对峙,其中有水道可以通舟者,皆谓之门”。由此可见,沈家门地名由姓氏与海域地理特征结合构成。当地沈氏居民之缘来现尚无确考,仅据清道光及近现代有关文献记述,皆谓古代沈姓望族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其源或始于此。
清代之前,沈家门港潮水涨至南北两岸山麓。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北岸先后修筑海塘数条,平地面积得到扩展。到同治、光绪年间,北岸垒石扩展岸线,渔业初具规模,商业渐盛,逐步形成集镇。光绪三十三年(1907)《定海乡土教科书》记载,沈家门“市肆骈列,逼临港口,最便运输。交冬令,闽舟之捕带鱼者,栖泊于此。海物错杂,贩客麋至,更为繁盛。港之南,障以卢家峙,为寄碇胜地”。二十世纪初,沈家门已作为专业性渔港著称中外。民国二十五年(1936)三月九日《申报》称:“浙江定海渔业,冠于全国,而沈家门地方,尤为渔民荟萃之区。每届冬汛,有大对船一千二百余对,放洋采捕”。
抗战时期的日据沦陷期和解放战争后期,沈家门渔港和渔业遭到浩劫,衰败不堪。解放后,沈家门渔港又得到迅速发展,1960年,港区进行规划整治,面貌大变。后来又陆续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整治和基本设施的建设,港口日臻完善。各类大、中、小型为渔业服务的企业如水产加工、海洋药物制造、船舶修造、锚链、石油等发展到数百家,商贸服务行业繁盛兴旺,形成网络。后方还有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水产研究院所等教育科研机构形成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体系。沈家门渔港临港工业体系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