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河道走向
岷江至都江堰渠首江心分水堤(即鱼咀)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称金马河。东岸经灌口镇、幸福、聚源、土桥等乡,在易家碾进入温江县玉石乡境;西岸经玉堂、中兴、民兴、徐渡、沿江等乡,过三滴水后进入崇州区(原崇庆县)廖家乡境。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共长30公里。河面平均宽300~350米,深5~8米,比降5‰左右。岷江在渠首以下进入平原,水势顿缓,沙石填壅多成滩碛,抬高河床,淤塞河道,以致流向常变,漫溢成灾。金马河成为都江堰市(原灌县)防洪、岁修的重点,尤以鹅项颈、张家湾、陶家湾等处易造成流域性灾害,为防洪的著名险口。
温江段
金马河自温江区内玉石乡东岳村界牌入境,流经玉石、通平、柳江、天府、永胜、金马6个乡,于金马乡金竹村粮米渡出境入双流区(原双流县)。境内流程32.4公里,占地面积12989亩。河道断面最宽处1200米,最窄处300米,平均比降4‰。
崇州段
金马河至都江堰市(原灌县)沿江乡独柏树入崇州境,沿崇州东界,断续为崇州与温江、双流的界河。境内内河岸(右岸)全长10公里,分三段:上段,自独柏树经廖家乡、羊马乡于洪堰口流入温江,河岸长5公里,河宽350米;中段,自双流区(原双流县)擦耳乡粮米村流入县境,经听江乡熊河心又流入双流区(原双流县),河岸长4公里,河宽400米;下段,自双流区(原双流县)红石乡黄林盘流入县境,经听江乡万年村流入新津区(原新津县),河岸长1公里,河宽500米。金马河于1933年叠溪洪水后,河面逐渐加宽,过去它是灌排相兼河道,主要作为排洪河道。
双流段
金马河双流段从温江县金马乡汪家渡入县境,经擦耳、红石乡、杨公乡崔家林止,全长13.95公里。河床平均宽度525米,最宽处(天星渡)717米,最窄处(擦耳岩)293米,平均比降为2.68‰。集雨面积为8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210.6立方米/秒。大洪峰时为77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9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总量66.41亿立方米。洪水时水中夹带砂石,致使河道淤塞,主流不畅,河床紊乱,泛滥成灾。
新津段
金马河经新津兴义、花园、花桥、顺江等4乡至新津一、二号桥,在新津境长14.1公里,高程由480米降到442米。是新津境内河道变迁较大、水患多的河道。因岷江上游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每当夏秋季节,洪水挟带大量沙石下泻,故冲刷性极强。它由崇州区(原崇庆县)的鸡鸣渡骤然偏向双流区(原双流县)的夏蝙、崔家林后入新津境。1934年洪水向左冲开辜滩濠,南下冲毁范垓,梁筏子,直抵吕石壁,右转向广滩,成为左支。原河道仍为主流,是年也冲毁三合场,再下冲毁田林、鹅项颈、高筏一带,许筏子街房大部被冲,至周林盘一带形成严重的凹岸后,又左转向广滩,与左支汇合。上述两支包围区内,由6条支濠分割成7个河坝(《金马河变迁图》)。自此以下,两岸冲宽,在左岸又冲开童濠(1936年洪水)。新津一、二号桥下河道称大江,即岷江。岷江在五津镇以下,处于各河汇口,由于各河的洪情时间不同,流向忽左忽右,致使汇口以下又分出豆腐濠、田濠、陈濠等九濠,分割包围区为王河心、季河坝等十坝。这“九濠、十坝”,主要是1917年、1936年两次特大洪水造成的。岷江自一、二号桥以下长9.4公里,入彭山县境,高程由480米降到442米,平均比降1.44‰。
河道特征
金马河属游荡性河流,洪峰高,砂石重,河床疏松,摆动很大。最大洪峰6500立方米每秒(1964年7月),最小洪峰1640立方米每秒(1956年6月),主要洪水期为6至8月,洪水来势凶猛,持续时间较长。岷江洪水经都江堰鱼嘴进入金马河以后,由于坡降减缓,随洪水挟带而来的大量悬移质、推移质滞留于河床中,形成河滩,阻碍泄洪,所以每遇洪水冲刷,河床易于游荡,威胁堤防工程。
河道变迁
金马河,这一段河道曾屡经变迁。历史上岷江干流在都江堰以下原称外江或正南江。据《古今图书集成》所绘明末清初水系图,金马河在温江玉石堰以下与石鱼河分流,当时还不是岷江正流,仅为分支小河。咸丰年间(1851~1861),黑石河扩宽成为岷江正流。光绪年间(1875~1908),羊马河又日渐增宽,成为岷江正流,金马河改由此河分水。民国初年(1912),金马河渐成正流,于是有“黑石大沟,羊马大河,金马大江”之谚。民国4年张沅实测的《四川省都江堰外江流域淘土埂工平面图》上,都江堰市(原灌县)万安堤附近有万安桥及岷江大桥,温江赵家渡处有惠政桥位于金马河上。
民国9年《温江县志》载有惠政桥木梁“长三十二丈”,三渡水金枢桥、二渡桥皆“长二十四丈”,共四十八丈。可见,民国初年金马河宽仅在150~160米左右。民国21年徐松涛实测的《都江堰流域图》上,都江堰市(原灌县)秦家渡、两义渡,温江岷江桥、穿心店、三渡水等处木桥依然存在。民国22年叠溪地震,堰塞湖溃水成灾,金马河上桥梁全毁,河道扩宽,金马河成为岷江正流的格局乃定。解放后,对岷江正流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并陆续将从岷江正流引水的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上移至外江闸西侧引水,将江安河改在内江水系走江闸分水,将杨柳河改在江安河分水,岷江正流仅存大朗、石马、遗岩等堰引水,灌溉面积由127万亩缩小到6.4万亩,岷江正流金马河于是形成排洪河道。
江安河,原在县城南木观音下方马尔墩,从金马河进水,1933年叠溪洪水后改在聚源乡张家湾从金马河进水,河口均称江安堰。1958年3月在城区天乙街将走马河闸扩建3孔,改从内江进水。从天乙街新开河道至安顺桥共7公里与原江安河道相接。江安河闸下200米处河面宽20.9米,下段河面宽40—50米,平均河深2.5米左右,比降4.5‰。进水流量55立方米/秒,排洪流量70立方米/秒。该河经灌口镇及幸福、聚源、土桥等乡,在三邑桥下进入温江、郫县交界处,经温江县在双流区(原双流县)中兴场二江桥汇入府河。全长106公里,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长19公里。
荣誉及其他
水文特征
由于岷江水量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夏盛冬涸,上游无调节洪峰的水库,故汛期水量大,来势猛,洪水挟带大量砂石滚滚而来。据《灌县志(第一轮)》,都江堰渠首段岷江的悬移质输沙率,多年平均为845万吨,平均含沙量每立方米0.54公斤。推移质输沙率于1977年开始观测,大体是:丰水年为200万吨左右;中水年为150万吨左右;枯水年为100万吨左右。1936年以来曾发生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大洪水1次,3000~4000立方米/秒的中等洪水9次。
根据对都江堰市(原灌县)紫坪铺、杨柳坪、二王庙水文站1937年至1981年(缺1957年)共44年的资料,都江堰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5.91亿立方米(包括内江和外江,下同),多年平均流量486立方米每秒。丰水年频率为10%,平均流量564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77.9亿立方米(1954年)。枯水年频率为80%,平均流量420立方米每秒,径流总量132.55亿立方米(1969年)。由于金马河水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和上游融雪形成,因而年水量分布不均,春季(3至5月)来水量26.76亿立方米,占全年17.2%,夏季(6至8月)来水量68.63亿立方米,占全年44%,秋季(9至11月)来水量45.57亿立方米,占全年29.2%,冬季(12至2月)来水量14.95亿立米,占全年9.6%,其中丰水期为5至10月,占全年来水量的77.7%。金马河径流量尚无实测资料,只能根据上述都江堰资料,按照内外江分流比例(夏季:内江40%,外江60%;冬季:内江60%,外江40%)加以推算。年径流量为336.4秒立方米,最大洪峰为10198秒立方米(1984年7月30日水情实测)。
主要支流
都江堰鱼嘴将岷江分为两支。其右侧称为外江,实为岷江正流,外江右岸引水干渠,原主要有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三条。各干渠进水口时有变迁,历代均有改建。1949年以前,外江渠系总干渠为沙黑总河,在都江堰市(原灌县)小罗堰引水,至下游300米处左分黑石河,右分沙沟河。羊马河则在以下11.9公里处梁家船引水。1952年黑石河引水口下移,改在漏沙堰,同时将羊马河改在黑石河的布袋口引水。1961年冬在漏沙堰修节制闸,闸前称为沙黑总河,仍由小罗堰引水,闸后分为沙沟河、黑石河。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又利用此闸的第7、8孔作为沙黑河进水口。1982年新建的沙黑河进水闸,成为沙黑总河的正式进口,小鱼嘴拆除。
历史上沙沟河、黑石河、羊马河、江安河、大朗堰等河渠均自金马河引水。解放后经渠系改造,基本定型。沙黑总河自外江闸分水,至漏沙堰分为沙沟、黑石二河,羊马河则成为黑石河支流,江安河改在内江取水。大朗堰、石马堰仍自外江引水,主要引回归水和地下水。
沙沟河,为外江水系干渠,起于都江堰市(原灌县)玉堂乡沙黑闸,南流至玉堂乡东,于梁家桥右纳螃蟹河,于流程3.4公里处左分环山渠,至中兴场北,于8.2公里处右纳石定江,又于13公里处中兴乡二江桥右分泊江河(长17公里),左分沙沟河(1970年渠系改造后,沙沟河旧道已废,仅存泊江河),继续西南行,入崇州区(原崇庆县)镜后,经三宝庵至元通镇汇入西河左岸。沙沟河(含泊江河)全长31.7公里,流域面积134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42.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11.8亿立方米。
螃蟹河,为沙沟河右岸支流,系天然河流,发源于都江堰市(原灌县)赵公山南麓山王庙沟,东南至玉堂场下梁家桥汇入沙沟河,河长15公里,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石定江为沙沟河右岸支流,也是天然河流。发源于都江堰市(原灌县)孙家沟,折东南至都江堰市(原灌县)中兴场汇入沙沟河,河长13.9公里,流域面积39.9平方公里。
黑石河,为外江水系干渠,起于都江堰市(原灌县)玉堂乡沙黑闸,向南偏东流,经都江堰市(原灌县)中兴、民兴、石羊、柳街,崇州区(原崇庆县)观胜、梓潼、廖家、羊马、安乐、大划等乡(镇),于三江镇左纳羊马河,入新津区(原新津县)境,于龙王渡汇入西河左岸。黑石河河长76.4公里,流域面积65平方公里,进水口年平均流量28.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69亿立方米。
羊马河,历史上曾为岷江正流,后演变为外江系统干渠之一,现经调整,成为黑石河支流。1949年以前,羊马河在都江堰市(原灌县)大兴乡金马河右岸羊马河口引水,经都江堰市(原灌县)徐渡、八角、顺江、柳街等乡,至关羽庙入崇州区(原崇庆县)境,右分清阳河,又南流至三江镇,与黑石河相汇,河长60公里。1970年渠系改造时封闭羊马河口,都江堰市(原灌县)徐渡乡均义村以下的羊马河道作为区间排洪河道。1975年又缩窄河床,加固岸堤,现有河长48公里。
杨柳河,位于金马河以东,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玉石、通平、镇子、柳江、和盛镇、踏水、天府、柳城镇、柳林、涌泉10个乡(镇),是县境中部的排、灌兼用河道。历史上杨柳河因受洪水侵袭和水利建设的需要,其源头及河道曾多次变迁。清嘉庆《温江县志》载:“杨柳江分水处原在虎郎庙旧水口”,后因“金马江东决与杨柳江合并,故堰堙灭”,“汪洋横出”。为减轻洪患,于嘉庆、道光年间在金马河张扉滩下玉石堤修筑杨武堰,“使金马江与杨柳江分流,各循故道”。自玉石堤起,经县境及双流至新津毛家渡与金马河汇流,全长105公里。
治理开发
引水工程
外江干渠上,1950年将沙沟河黑石河总引水口由小罗堰上移至索桥下,从外江引水入沙黑河总干渠,又在小罗堰以下300米再分沙沟河及黑石河。1953年黑石河改在漏沙堰分水。1961年建漏沙堰节制闸共7孔,其中沙沟河4孔,黑石河3孔。1974年外江闸建成后,借用外江闸右端7、8两孔引水,作为外江干渠总进水口。随着都江堰灌区的扩大,需水量的增长,又于1973年11月动工、1974年4月建成了外江临时节制闸,闸坝轴线全长104.4米,分8孔。从此结束了历史上沿用两千多年的杩槎截流、调流工程,减少了水量浪费,使宝瓶口年平均引水量比建闸前增加6.6亿立方米,也有利于外江岁修断流。
黑石河黑石河古为羊摩江分支。自岷江起水,后因河道变迁,曾为岷江正流。清初,自沙沟河起水;民国21年(1932年)由正南江黄家河心引水,是都江堰向崇庆、新津两县输水的主要渠道。县境内双边堤长51.4公里,干砌卵石河堤,灌溉农田67954亩。1950年冬,将引水口移至漏沙堰,以玉堂镇茅草碾以上的旋河为水道。1954年冬,修临江堰大堤,封闭了清水河,并对大兴(今民兴)乡王家桥至柳街乡康家桥沿河两岸的重点堤岸进行了一次大修。1972年春,整治了团结渠至紫水堰段,把河道基本改直。1977年冬至次年春,整治了紫水堰至大兴乡境镇江桥段河道。黑石河自漏沙堰起水后,东南流至玉堂镇永固村境,右有团结渠引水工程。下1公里处,左有紫水堰引水工程。至民兴乡新建村境,左有临江堰引水工程。再下约1公里,左有布袋堰引水工程。至徐渡乡王家桥下1公里处,左有拥军渠引水工程。至徐渡乡蔡家碾左有爱民渠引水工程。至柳街乡康家桥下1公里处,左、右有崇州区(原崇庆县)兴建的一、二支渠引水工程及节制闸。下入崇州区(原崇庆县)境。
黑石河水系原有:清水河。原为低漕中的水沟,集地下水浸流。民国35年(1946年)6月底,洪水冲决黑石河岳家桥段河堤,将清水沟冲成清水河。清水河至徐渡乡马家磨子与穆江河合。1954年冬修建临江堰大堤,将清水河封闭。穆江河。亦名木江河、穆家河。在布袋口从黑石河起水,东南流经民兴乡,至徐渡场汇入羊马河。原有民堰两条。1953年冬,羊马河口封闭,改在布袋口起水,穆江河变成羊马河道。龙安河。在石羊镇同心碾东起水,南流经柳街乡入崇州区(原崇庆县)境。县境内灌溉农田2300多亩。1970年封闭,原灌溉面积由友谊渠取代。
大朗堰,又名大朗河,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据民国10年版《双流区(原双流县)志》记载,“清顺治间,邑僧大朗募地开沟,自温江刘家濠导金马河水,流至县界面夙桥合沙滓河,资灌溉之利,河遂因大朗名”。大朗和尚俗姓杨,名今玺,四川重庆人。明末战乱,杨今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削发为僧。顺治五年来到川西大邑,居雾中山兴化寺。后驻锡双流三圣寺,托钵化缘,集资修建大朗堰,灌溉温江、双流、新津3县农田。大朗堰建成后,已运行300余年,渠首及渠道工程已经变化。1970年冬进行渠系改造后,大朗堰自温江县三渡水下约1.5公里处引金马河水,沿沙滓河老沟,由北向南而下,流经温江县金马乡,双流区(原双流县)擦耳、红石、杨公三乡,尾水入新津区(原新津县)花园乡,有支渠2条,斗渠14条。据“三查三定”资料,有效灌溉农田3.58万亩,其中温江县737亩,双流区(原双流县)34761亩,新津区(原新津县)302亩。属都江堰灌区的支渠,由东风渠管理处双流第一管理站负责管理。
水电开发
外江河系包括沙沟河、黑石河、三合堰。
沙黑河电站,位于都江堰市小罗堰,利用沙黑河总干渠水源发电,设计水头10.5米,引用流量67.6立方米/秒,装机4台,总容量5000千瓦,于1977年11月开工,1981年5月建成,系都江堰管理局自办电站。
沙沟河上单机容量大于500千瓦的电站有5座,均在都江堰市域内,即:玉堂电站,位于玉堂乡,设计水头8米,引用流量38立方米/秒,装机3台,总容量3000千瓦,1987年1月建成;梅花电站,装机3台,总容量3500千瓦;民兴电站,位于民兴乡,设计水头8.5米,引用流量32立方米/秒,装机4台,总容量2000千瓦,于1986年9月建成;石羊二江桥电站,位于石羊镇,设计水头8.5米,引用流量32立方米/秒,装机4台,总容量2000千瓦,于1988年10月建成;安龙电站,位于安龙乡,设计水头9米,引用流量42立方米。
黑石河上的电站,自上而下有:都江堰市境内的黑石河电站(3×200千瓦)、中兴电站(3×320千瓦)、徐渡电站(4×250千瓦)、柳街电站(3×320千瓦),崇州区(原崇庆县)境内的观胜电站(1×500+2×320千瓦)、梓潼一级电站(4×100千瓦)、梓潼二级电站(3×160千瓦)、梓潼三级电站(3×160千瓦)、廖家电站(4台,480千瓦)、三江电站(1×100+1×55千瓦)。
航道航运
金马河段至徐渡,经温江县河坝场,三渡水至新津邓公场,全长100公里,航期每年4——12月,吨级6——30吨。
民国时期,内、外江有木船20余支。在外江航线上往返于温江、新津等地运盐巴、红糖、日用百货和转运药材等。民国24年至29年(1935年——1940年)间,重庆民生航运公司在都江堰市(原灌县)设立代办处,揽运下江各地货物水运。岷江正流一段航道有私营运煤船。1965年运输渐转向陆运,船、筏运输日益稀少,终至断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