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南唐时建成“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为中国历史上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并奏请赐额及御书,名声大振,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一个重要文化摇篮,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白鹿洞书院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后又与江西吉安的白鹭洲书院、江西铅山的鹅湖书院、江西南昌的豫章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主要建筑
书院大门
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先贤书院
白鹿洞书院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主要景观有院门、二门、丹桂亭、碑廊、朱子祠、报功祠等。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院门上悬有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横匾。门左又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李铁映手书“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前院辟作一个花圃。
朱子祠
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应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此祠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
报功祠
报功祠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颢、张载、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作为纪念馆,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
棂星门院
棂星门院位于先贤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二个院落。主要景观有棂星门、泮池、状元桥、礼圣门和礼圣殿。这一组院落由礼圣门辟为前后两进。
棂星门
棂星门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为南康知府何溶所建。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南康知府苏葵重建。原为木构建筑,后由知府周祖尧改为六柱五门的石坊。棂星石坊是白鹿洞书院古老的建筑之一。
礼圣门
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宋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迁浙东提举,出资30万嘱南康知军钱闻诗修建礼圣殿,次年由新任知府朱端章开工兴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提学副使邵宝以颜体书“正学之门”。
礼圣殿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宋徽宗又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唐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殿旁两侧神龛还有十二贤(又称十二哲)线雕小石像。
白鹿书院
白鹿书院位于棂星门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院门、御书阁、明伦堂、鹿洞、思贤台等。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花岗岩石额上由赵朴初题写“白鹿书院”四字。门内又是一个小院,东西各辟出一排厢房,廊柱卜有诗联。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院中设六边形石桌一张,桌下石柱刻有精致的浮雕狮子滚绣球、猛虎下山、奔马以及狼嚎图案,石桌周围另设六个青石鼓墩。
御书阁
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南康知府叶谦、知县毛德琦重修,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中先后藏有朱熹奏请宋高宗御赐《九经注疏》、《论语》、《孟子》;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御赐《十三经注疏》、《廿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集》等书。
明伦堂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明正统三年(1438年),南康知府翟溥福建,明弘治十年(1497年),江西提学佥事苏葵重建。明伦堂原为书院讲堂,是白鹿洞书院中的重要场所。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
白鹿洞
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有人认为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九年(1530年),南康知府王溱祭山开洞,刻湛若水《心性图说》于碑屏、《四勿总箴》于洞壁。吕棺撰《新辟白鹿洞记》。直到嘉靖十四年(1535年),南康知府何岩才置石鹿于洞中,并作《石鹿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参议葛寅亮认为不应开洞置鹿,于是将石鹿从洞中取出埋于地下。1982年,维修礼圣殿时发现石鹿,又重新置于洞中。这是一尊跪式石鹿,双耳直竖,神态机敏。在雕刻上刀法简练,线条柔和。这尊石鹿是书院仅存的明代实物。
思贤台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江西巡按曹汴在白鹿洞上筑思贤亭,并作《思贤亭记》。思贤台依山而立,为全院的最高点。
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位于白鹿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四个院落。主要景观有门楼、崇德祠、行台等。这一组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花岗岩门楼上,由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总称为白鹿洞书院东碑廊。
碑廊
前院中有翰墨云集的西碑廊,碑廊中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其中具传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书的《游白鹿洞歌》。相传明万历年间,一位身着麻衣芒鞋的道人云游至白鹿洞。饱览这里的山川景物之后,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墙上写下这首长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学子们闻声赶来,只见墙上游龙舞风,墨色灿然,却不见道人的踪影。人们盛传,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间的头名状元罗洪先,因为他弃官后云游四方,晚年隐居庐山。
崇德祠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1871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崇德祠头门三间,祠东添建号舍四间,祠后老新八间,今改三重共九间。”1989年,重修为凹字形平房。
行台
清康熙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同治十年补刊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新造行台前头门三大间”。1989年重修,现为四柱五间的长方形平房。行台现用作“白鹿洞书院历代名人蜡像陈列馆”,其中陈列“李渤与白鹿”、“朱熹与生徒切磋”等神态逼真的蜡像群。
延宾馆
延宾院位于紫阳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最后一个院落。原主要建筑有延宾馆门、憩斋、逸园、贯道门、春风楼等。延宾馆建成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由江西提学佥事李龄出资建馆。当时的洞主胡居仁作《延宾馆记》,文中记述白鹿洞书院盛况,“好古学义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贤,来游是洞者接武联镳”,于是李龄建立延宾馆,热情款待四方来客。延宾馆最北端的春风楼,为历代洞主著述下榻之处。
建筑特色
白鹿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
白鹿洞书院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实用信息
门票价格
40元
优惠政策:儿童身高1.2m以下免费;70岁以上的老人、现役军人、伤残军人等都可以凭证在窗口免费兑换;记者凭国家颁发的记者证可以在窗口免费兑换;儿童身高1.2-1.4米、学生(凭学生证)购景区优惠票
开放时间
08:00-17:00
交通指南
自驾路线
1、九江市出发向庐山方向,在庐山区威家镇向星子方向前行,右边有大型广告做为指路牌,右转入景区,全程30公里左右;
2、南昌市出发至昌九高速至九江(以下同上),至星子县向九江方向前行9公里,左边有大型广告做为指路牌,左转入景区。
乘车路线
1、在十里大楼(派拉蒙购物中心对面),坐九江——海会的小中巴(5元/人),到海会后下车,坐当地小面包车(10-15元/辆)到白鹿洞书院;
2、在长虹立交桥桥头往荷花垄方向坐九江——海会(三叠泉)的小中巴(5元/人),其余跟线路1一样;
3、在汽车总站或在长虹立交桥桥头坐九江——星子的中巴。到白鹿洞书院路口下车(7元/人),步行到票房10分钟左右,较省钱且方便。
文物遗存
白鹿洞书院有宋元以来的摩崖石刻50余处,有明清以来的碑刻150余块,先贤编纂的《白鹿洞书院志》8种版本,保留有名人匾额、楹联50多副,留下诗词歌赋等1000多首,有文物藏品13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近代名人字画400多件,各类藏书3000多册。
历史沿革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涉在此隐居读书,渤养一头白鹿“自娱”,鹿通人性,跟随出人,人称“神鹿”。这里本没有洞,因地势低凹,俯视似洞,称之为“白鹿洞”。后李渤为官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为纪念他青年时代在此读过书,广植花木,建亭、台、楼、阁以张其事。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吏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
1179年(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生志,划拨田产,苦心经营。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影响后世几百年,其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白鹿洞书院誉享海外。
1217年(宁宗嘉定十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任“知南康军”,兴复书院,邀请李燔去白鹿洞;
1218年(宁宗嘉定十一年)4—5月,同学黄干、胡泳等10多人来庐山交游,建流芳桥,李燔与黄干、陈宓一起讲学《乾》、《坤》二卦,后郡守邀请李燔担任白鹿洞书院堂长;
李燔担任堂长后,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各地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比”。
元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被毁于战火。
明代最早的一次维修为正统元年(1436年),以后还有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年间的维修。
进入清代,白鹿洞书院仍有多次维修,办学不断。19世纪末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急剧的变化,出现了教育改革的热潮。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帝下令变法,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今九江市庐山市)中学堂管理。清末宣统二年,清廷废白鹿洞书院名称,改称江西省高等林业学堂。书院于1903年停办。
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灾,藏书大部分损失。
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国民党军官训练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
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合抱大树毁坏甚多。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曾表示白鹿洞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接管,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久校舍,但这个计划并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
1959年,白鹿洞书院被列为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白鹿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包括白鹿洞书院在内的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人物
李渤
李渤(?~831年),字澹之,洛阳人。唐穆宗即位,召为考功员外郎。唐长庆元年(821),调任江州刺史。
李渤青年时期,曾与兄李涉一同在白鹿洞、栖贤寺一带读书。他在白鹿洞养了一只白鹿、并常随白鹿外出走访与游览。因此,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读书处称白鹿洞、他出任江州刺史时,旧地重游,在白鹿洞广植花木,增设台榭、宅舍、书院,修葺一新。白鹿洞书还存有纪念李渤先贤祠和后人石雕的白鹿。
朱熹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南宋江西婺源人。十九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宋淳熙六年(1179)年三月,朱熹到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曾亲至白鹿洞书院视察。并向朝廷请求,孝宗皇帝批准重兴白鹿书院。著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李梦阳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陕西庆阳人。明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年),李梦阳曾在白鹿洞留下了相当数量的文章。诗篇、量迹。当时星子知县根孜在溪口桥建石碑坊,李梦阳题写“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刻石架在书院大门门棚上。并为宗情祠、独对亭、钧台亭、大合亭作记撰,留有《始至白鹿洞》《白鹿洞》《白鹿洞别诸生》等诗词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