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位置
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河中游,跨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范围在东经99°19′21″-100°34′48″,北纬38°57′54″-39°52′30″之间,保护区沿黑河中游干流河道分布,东自甘州区三闸镇新建村起,向西经高台县罗城乡盐池滩至黑河正义峡出界处;北自黑河正义峡出界处起,沿黑河干流北岸、山丹河河道至甘州区红沙窝国有林场;南自甘州区三闸镇东泉村起,沿黑河干流南岸,经甘州区沙井镇兴隆村、临泽大沙河至五泉国有林场,沿大沙河河道与黑河干流南岸,至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高台县交界处。
保护区总面积41164.56公顷,其中核心区13640.01公顷,缓冲区12531.21公顷,实验区14993.34公顷,三个功能区基本各占1/3。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我国西北典型内陆河流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以黑鹳为代表的湿地珍禽及鸟类迁徙重要通道和栖息地;黑河中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生动植物生境;西北荒漠区的绿洲植被及典型的内陆河流自然景观。
保护区处在河西走廊中段、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过渡地带,区域狭长,地理位置独特,生物多样性突出,由内陆山地-荒漠-绿洲三个子系统构成复合系统,典型性和代表性明显,在西北荒漠地区非常珍贵和稀有。保护区主体地貌为河谷平原,海拔1200—1500米,呈条带状分布。北部为戈壁平原邻近巴丹吉林沙漠,南部为祁连山荒漠戈壁。
湿地资源
张掖湿地有两大类4个类型13个类别,总面积为210420.42hm,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02%。其中天然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泛洪平原湿地、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草本沼泽、高山湿地、灌丛湿地、内陆盐沼9个类别,面积为199709.97hm,占全市湿地面积的94.9%;人工湿地包括池塘、灌溉渠系及稻田、蓄水区、盐田4个类别,面积为10710.45hm,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5.1%。在天然湿地中,其中高山湿地113678.68hm,占全市湿地面积的54.02%;河流湿地58110.95hm,占全市湿地面积的27.62%;冰川湿地40008.08hm,占全市湿地面积的19.01%。按行政区域统计,肃南县、高台县、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甘州区湿地面积分别为155100.1hm、17450hm、10822.2hm、10256.9hm、11652.68hm和5139.14hm,分别占全市湿地面积的73.71%、8.29%、5.14%、4.87%、5.54%和2.44%。
湿地动植物资源
黑河流域地域辽阔,森林、草原、冰川、河流、水域分布广泛,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高等植物有84科399属1044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的有星叶草、冬虫夏草等,属于国家三级保护的有肉苁蓉、蒙古扁桃、桃儿七、裸果木等。陆栖动物有229种,占全省陆栖动物659种的24.78%,属于国家一类保护的有藏野驴、雪豹、野牦牛、白唇鹿、马麝、黑鹳、遗鸥等16种,属于国家二类保护的有马鹿、盘羊、岩羊、草原雕、蓝马鸡、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4种。
保护区位于我国候鸟三大迁徙途径西部路线的中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反复交替,形成了境内湖泊、沼泽、滩涂星罗棋布,生物多样性丰富,喜湿植物茂盛的内陆干旱区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为野生鸟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春秋两季大量候鸟停歇嬉戏的天堂。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Ciconia nigra、玉带海雕Haliaeetusleucoryphus、白尾海雕Haliaeetusalbicilla等4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大天鹅Cygnus Cygnus、小天鹅Cygnuscolunbianus、鹗Pandion haliaetus、灰鹤Grus grus等18种,国家“三有”鸟类60余种途经这里。
历程
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2年,原名“高台县黑河流域自然保护区”,2004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高台黑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名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管理机构为“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理局直属于张掖市人民政府管理,下设高台、甘州、临泽三个分局,其中高台分局下设罗城、合黎、黑泉管护站,临泽分局下设平川、鸭暖管护站,甘州分局下设乌江、城郊管护站和湿地公园管理处,实行局、分局、管护站三级垂直管理,管理局内部机构设办公室、资源保护科、资源开发科、公安派出所、生态临测站、管护总站等。
保护区的建设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甘肃和张掖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先后委托兰州大学编制完成了《甘肃张掖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委托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了《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规划年限20年,规划投资10.2亿元,计划进行黑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项目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在2011年至2013年总投资3905.58万元,主要建设管护设施、科研监测设施、宣传教育设施,完成修缮工程,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数据库。
战略地位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事关甘、青、蒙三省区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屏障,事关国家航天事业和国防建设。保护区的建立,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防风固沙、减轻沙尘暴危害、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南侵,特别是在维系黑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阻断京津地区西路沙尘,确保完成国务院确定的下游年分水指标,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黑河流域(张掖)湿地保护工程,对于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维系流域绿洲生态安全都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将黑河湿地保护和地方发展目标上升和融入了国家战略,使张掖真正成为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中的城市,由此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环境、条件和整体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张掖在全省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分工和布局更为清晰,特色更为鲜明,也进一步印证了张掖“生态安全屏障、立体交通枢纽、经济通道”战略定位的准确性,使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和通道经济三项重点更为突出,必将赢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同时,张掖市积极顺应国家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时代要求,把国家利益与自身的特色紧密结合,坚持“南保青龙、北锁黄龙、中建绿洲生态城市”,以此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推动绿洲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张掖发展
(一)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张掖的生态建设集中表现为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保护、中部绿洲的优化保护和北部荒漠戈壁的防护治理,这三个部分是一个自然系统,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绝不可超越这个系统的承载阈值。积极顺应国家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时代要求,把国家利益与张掖的特色、“三农”工作的特点紧密结合。
南部,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加强冰川、森林、草原、湿地保护,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草)等生态恢复和保护工程,探索和运用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发展生态旅游,加快缓冲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破坏,提高水源涵养能力。
北部,加快实施“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等工程,构筑北部荒漠区“绿色长城”,阻挡风沙南侵,保护绿洲安全。
中部绿洲,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孕育了河西走廊最大的绿洲带――张掖绿洲。这是一道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侵、保护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的天然生态屏障,是古丝绸之路的生命保障线,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生态最为敏感的脆弱区。首先申请建立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把整个长300公里的黑河流域中部全部纳入了保护区,使其成为国家战略性的生态公益项目,得到了国家支持,全市六个县(区)也因此全部成为国家生态补偿县(区)。以生态建设引领城市建设,把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保护黑河湿地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使黑河流域两岸的甘州、临泽、高台三县的城市建设别具一格,宜居宜游的田园般生态城市正在应运而生。特别是市府所在地的甘州区,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1+5”的城市发展框架已全面形成。老城区,保护古迹,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大佛寺文化广场为中心的文化传承中心,拆除了张掖宾馆归还于大佛寺,搬迁区委区政府让位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凸现了文化名城的风韵。在老城区以北,设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发展通道经济中的资源转化、建设循环工业加工项目提供宜商宜业平台。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老城区之间,恢复了3万亩天然湿地,建成了中国离城市最近、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依托国家级湿地公园,借黑河治理项目,治理乱坟岗、采砂场,建设了20平方公里水天一色的滨河新区。在老城区南部,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紧靠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将原有20平方公里的沙漠沙丘正努力建设为离城市最近的国家级沙漠地质公园。如此,着力彰显着“湿地之城”、“戈壁水乡”的独特魅力,使新老城区和谐共生,古韵新风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以老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西有滨河新区,北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南有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和沙漠地质公园,中间有国家湿地公园为屏障的5个新型功能区集成的“1+5”的生态城市框架,从而把城市的经济与文化、历史与现代、人与自然、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有机统筹起来,构成了宜居宜游宜商、更宜人的生态城市。
(二)以生产绿色农产品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大市。水是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在沙漠戈壁之中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因此,寻求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的平衡点,则成为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科学而现实的重大问题。这样,客观要求必须发展节水、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改变用水方式,把节约的水还给自然、还给生态,把发展农业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把张掖的地方要求与国家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需求相统一。为此,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一道发起举办了“绿洲论坛”,以求指导张掖在流域系统内,积极探索建立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农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使区域内以水为主线的生态经济系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协调发展,从而步入生态越好→农产品质量越优→农业综合效益越高的良性循环。
按照“多采光、少用水、节省地、高效益”的要求,结合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节水、生态、高效为主要特征,大力发展制种、肉牛、酿酒葡萄、马铃薯、番茄等特色优势产业,就会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加快张掖向农业强市迈进的步伐。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共建了“张掖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园区”,现已成为全国首批、甘肃唯一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把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已连续3年实施30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近20万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得到较大提升,形成了“前引后推”的发展格局,为现代农业的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三)以发展通道经济为重点建设服务型特色城市。加快改善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通省际“断头路”,扩大通道截面,构建“畅通张掖”。通过打通南至青海祁连县的通道,改造北至内蒙阿右旗的公路,使现有通道承东启西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覆盖的范围更广,成为连接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大通道。发展通道经济,必须得有丰富的经济流。积极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合作发展,南与青海门源、祁连县的生态旅游相结盟,北与内蒙古阿右旗沙漠旅游相联合,东西与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相衔接,打造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形成无障碍旅游协作区,把张掖打造成“七彩丹霞、湿地之城、裕固家园、戈壁水乡”的旅游目的地和区域性中心旅游城市。
与张掖接壤的南北两大高原都是资源富集区,但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然要借助于河西走廊的交通优势。张掖市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公共保障能力相对较好,具有宜居、宜游、宜学、宜行、宜医、宜商、宜业的优势,将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与青海、内蒙等周边省区的相邻县区共建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帮助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树立在为人服务中发展自己、在给人以便利中发展自己的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优化通道软硬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法制环境,使各类生产要素的聚集流动更加活跃和通畅,加快通道经济发展。
与生态建设、现代农业和通道经济三项工作重点相对应,张掖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张掖本身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南北两边都与民族地区接壤,不论是维护自身团结稳定,还是发展通道经济,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所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市也就成为张掖发展的应有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