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嗨,欢迎来到品牌网

全国服务热线:

品牌商入口
关注:  

扫一扫关注品牌网

客服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台湾清华大学
点赞: 166
为TA点赞

台湾清华大学

台湾清华大学位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创办于1911年,是台湾数座顶尖大学之一。台湾清华大学设有10个教学院部,包括人文社会、理工、原子科学、生命科学、电机资讯、科技管理等,共有十七个学系,十九个独立研究所,横跨学术、艺术、文学、军事、政治、经济各领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香港科技大学第四任校长史维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 院校隶属: 台湾
  • 创建时间: 1911年
  • 学校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学校地址: 台湾省新竹市光复路二段101号
  • 学校官网: http://www.nctu.edu.tw
  • 英文校名: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学校简介

台湾清华大学简称清大(NTHU),始建于1911年,位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公立普通高等院校,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欧商校联盟,东亚研究型大学协会成员高校。

截止2020年11月,现有在校生16917人,其中学士班6838人,硕士班5052人,博士班1519人。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其中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原今日头条副总裁马维英、香港科技大学第四任校长史维等一大批杰出校友。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8人,兼任教师544人,职技人员718人,研究人员(含博士后研究)223人。

教学建设

培养模式

台当局教育主管部门推动顶尖大学计划,台湾清华每位学生平均获得全台湾各大学学生中最高额补助。台湾清华过去已有许多教育规画,如多元、跨领域学程,通识课程设计,大一不分系双专长计画、繁星计画、国际志工、国际交流学习等计画。在长年思考改进大学部教育,并参考世界著名学府措施后,大学部教育改进工作小组针对教育目标以及校园生活、共同必修课、通识教育作全面性检讨,已提出整体性改进方案。

国际化培养

学校配合校园国际化之目标,积极推动国际学程,外籍学生招生、国际学生交换及就学辅导,截至2015年底,国际学生由125增至157人,增长25%,达全校人数15%,英语授课数增长15%。并成立国际事务中心,统合国际化相关事务。建置国际学生活动中心,提供国际学生活动及华语文上课之场所,加强对国际学生之服务。

文化传统

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本校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缘民国三年冬,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讲题为「君子」,即以此辞为中心内容,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并把此二卦辞作了如下的诠解: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子世犹舟之航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顺风而后帆,登岸无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己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芥蒂,望之俨然,此所以为厚也,此所以为君子也。」

接着,梁先生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说,「清华学子,荟中西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之鸿儒,集四方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

这次演讲以后,学校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

校徽

清华大学的圆形校徽由来甚早,雏型源于1916年,清华学堂为兵操训练营制作的军旗中央图案,1916年12月28日《清华周刊》中刊载:「兵操军旗式现已绘定。旗系紫色,中间置白色圆圈,内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圈下绘枪两支,亦系白色。光彩夺目,颇壮观瞻。」此圆形图案于1917-1919年间清华著名刊物:《清华年刊》、《清华周刊》多次引用于封面,其后并嵌于大礼堂正中央墙面上。

1926年11月25日,校评议会议决:「通过校徽之格式:圆形、斜十字」1,1928年改制为清华大学后,似有意重新徵求校徽的设计,是故有段时间并无正式的校徽。1934年6月1日《清华周刊》(第13-14期)向导专号刊登了清华大学校徽图案,其基本形制沿用至今,最中心为五角星,内圈为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外层则为校名中英文字样。新竹清华的圆形校徽,除上述基本结构外,也保留了清华学校时期,校徽最外层的光芒状图案等细节。近来在公关宣传等文宣设计上,常搭配鸟形校徽做图形变化,但作为正式的校徽标志时,二者仍分开使用。

校旗

新竹清华的校旗,用了传统的紫白二色,紫色为底,中间为英文字母 TH 所组成的图案,中间有一「清」字,像个展翅的鸟,上有「国立清华大学」字样。校旗与校色,在英文本为一辞(Color),意即以一定颜色制定的,代表学校的旗帜,绶带,徽章等。

著名校友

学术界

李远哲,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荣誉退休教授,前“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8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德国哥廷根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宗座科学院院士。

杨威迦,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航空太空工程学院系主任,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

蒲慕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

吴国祯,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懋中,台湾交通大学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赵玉芬,原北京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慧珠,北京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史维,香港科技大学第四任校长,美国航天及宇航学会院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院士。

郭位,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杰出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企业界

马维英,原今日头条副总裁。

历史沿革

清华大学渊源自清末的“清华学堂”,可分为北京清华(1911-1937;1946-1948)、西南联大(1937-1946)、新竹清华(1956-)等三个时期。

北京清华时期(1911-1937;1946-1948)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清末驻美公使梁诚的努力之下,美国同意退回庚子赔款的溢收款项。

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遂利用此预算,考选留美学生,成立了“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

宣统三年(1911年),游美学务处决定扩大肄业馆的规模职掌,因馆址位于清华园,而将之更名为“清华学堂”并开始招生,于1911年4月29日(宣统三年四月初一日)正式开学,是为清华校庆日之由来。

民国元年(1912年)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课,10月更名为“清华学校”,仍为留美预备学校性质。

民国3年(1914年),梁启超先生来校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勉励同学,学校遂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采为校训。

民国14年(1925年)5月,清华学校大学部成立。成立国学研究所。

民国17年(1928年)8月,“清华学校”正式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由罗家伦担任首任清华大学校长,而后继任者为吴南轩,但时间皆不长。此时清华学生会提出清华校长的理想人格标准:一、无党派色彩;二、学识渊博;三、人格高尚;四、确能发展清华;五、声望素著。

民国18年(1929年),正式成立研究院,分文、理、法三部;大学部第一届学生亦于是年毕业。

民国20年(1931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反覆斟酌物色,终于正式任命梅贻琦为清华大学校长,梅校长获得清华师生的充分支持,也开启了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

民国21年(1932年),增办工学院。

西南联大时期(1937-1946)

民国26年(1937年),因抗战爆发,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任命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三校长为临大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共理校务。

民国27年(1938年),迁往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民国35年(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三校分别复员,特在昆明立碑以纪念三校在抗战八年中的艰苦合作;同年秋,清华大学复员北平,并增设农学院。

民国36年(1947年),国共内战爆发,梅校长一直续任至1948年12月,迫于时局搭机南迁,辗转赴美执掌清华基金相关事宜。

新竹清华时期(1956-)

1955年,梅校长奉召抵台,筹备设置清华大学研究院事宜,择订于新竹建校。由于台湾同美国签订了“中美合作研究原子能和平用途协定”,考虑到建立原子炉所需的沉重经费,遂让有清华基金为后盾的清华大学在台建校,成为台湾原子科学研究的先驱。同年12月,行政院组成“清华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会”。

1956年1月1日,清华大学正式于台北成立筹备处,聘陈可忠为主任,正式展开筹备工作,迈出清华大学在台建校的第一步。清华原先计画在台北南港和新竹两地间择一建校。但南港腹地较小,且当时新竹县长朱盛泣积极争取,因此清华决定在新竹赤土崎建校。起初由中国石油公司提拨约40公顷(42甲)原属日本海军燃料厂的土地,但在原子炉开工后,校地已感不足,便由新竹县长朱盛泣同意再拨约33公顷(34甲)土地,加上清华自身向周边民家收购者,此时校地共约78公顷。同年7月,原子科学研究所成立,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1956年,学校开始招生,因校舍尚未完工,故暂于台湾大学上课,至此清华大学校务在台正式运行。

1957年,清华大学的办公大楼、教职员宿舍、学生宿舍相继完工,学生从台北返回新竹上课。

学校自1955年开始原子炉的兴建工作,至1961年落成。原子炉的土木工程由校友华泰建筑师张昌华设计,装置工程由清华自行设计施工。机件装置时,由中国石油公司、台湾电力公司、台湾铝业公司分别派员操作,并得经济部联合工业研究所之协助。

1962年5月19日,梅校长病逝于台大医院后,清华校务暂由陈可忠教务长代理。夏,学校鉴于数学之重要与日俱增,国内大专学校数学师资至为缺乏,为培植数学研究人材,充实大专数学师资,并加强原子科学研究之数学课程,增设数学研究所。1963年春,数学研究所招考第一届研究生。

1965年,学校设置数学、核工、物理、化学系所,清华的教学组织有了长足发展。

1967年,设立物理研究所博士班。

1968年,原子科学研究所化学组,亦以成立物理研究所同样情形成立化学研究所,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同年清华图书馆(红楼)启用,随后体育馆、大礼堂与新校门等相继落成。

1969年,原子科学研究所核工组改设为原子核工程研究所。

1972年,增设应用化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材料科学工程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动力机械工程学系。

1974年,增设分子生物研究所、工业工程学系及化学研究所博士班,均开始招生,并将原有所系分设三学院,即理学院、工学院及原子科学院。新竹清华已从早期仅有原子科学所的规模,扩展成为理工大学。同年6月徐校长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校长至1975年由张明哲校长继任。

1976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系,电子计算机中心成立。

1977年,增设电机电力工程研究所(于六十八学年度起更名电机工程研究所,电机工程学系),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及辐射生物研究所。

1978年,增设高分子研究所。

1979年,工业化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均于当年招生。

1980年,增设工业工程研究所,大学部增设中国语文学系;工业化学研究所、工业化学系更名为化学工程研究所、化学工程学系。新竹清华从此由理工大学迈向综合大学之路。

1981年,增设动力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原子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核子工程学系自七十年度开始招生。8月,张校长调国家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本校校长由毛高文先生继任;10月,研究发展委员会成立。

1981年,学校首创长期发展委员会并制订五年发展计划,展开有系统的校园规划。隔年为鼓励教学与学术研究,设立杰出教学奖与杰出研究奖。

1982年,数学所增设博士班,大学部增设外国语文学系。

1983年3月,开始规划行政业务电脑化作业系统;8月,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合并为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合并为化学研究所;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电机工程研究所增设博士班;为配合推动国防科技发展之基本需要,与中山科学院合作成立自强科学研究中心;9月,开始设置辅系;年底,为推动跨院所系的教学与研究,成立校内各研究中心,次年又相继成立原子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及科仪中心。

1984年,增设人文社会学院、经济学系、分子生物研究所博士班;化学工程研究所与高分子研究所合并为化学工程研究所;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材料科学中心。

1985年5月,视听中心成立;8月,增设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及工业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分子生物研究所更名为生命科学研究所,原子核工程研究所更名为核子工程研究所。

1986年8月,应用数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原子科学研究所取消保健物理与放射化学分组以及增设语言学研究所硕士班,动机、电机两系成立双班;9月,开始实施双学位制。

1987年8月,刘兆玄继任学校校长,同时增设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硕士班及原子科学研究所博士班。

1988年,成立艺术中心;8月,增设统计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硕士班,同时计算机管理决策研究所更名为资讯科学研究所。

1989年,将共同科目改为通识教育中心,树立台湾通识教育之典范,是为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的创举;8月,增设文学研究所硕士班、统计学研究所博士班及辐射生物研究所博士班。

1991年,新竹市政府徵收十八尖山南面约15.6公顷土地为学校用地,并在次年以16亿馀元购置为新校地,亦即仙宫校地。

1992年7月,学校增设生命科学院。

1994年,“教育部”修正通过的《大学法》中,正式规定国立大学校长由遴选产生,同年沈君山校长当选清华第一任遴选校长。

1995年,学校成立跨领域共通课程的学院级组织─共同教育委员会,将通识中心、体育室、军训室、艺术中心等纳入其中(2015年更名为清华学院)。

1998年成立电机资讯学院。2000年成立科技管理学院,至此清华八大学院之主要规模遂告完成。

2000年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挹注新台币1亿5千万元,予清华大学兴建“台积馆”;2001年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捐赠新台币3亿元,予清华大学兴建“学习资源中心-旺宏馆”,继而2008年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捐赠新台币2亿2千万元,予清华兴建教学大楼“台达馆”。

2006年,清华获“教育部”“迈向顶尖大学计画”新台币10亿元补助,其后并成为补助款增长幅度最大的学校。先后执掌校印的陈文村及陈力俊校长,遂以此笔经费之挹注,启动清华迈向卓越的新纪元。2006年为缩小城乡差距,率先招收偏远地区学生的“繁星计画”。

2008年,首创清华住宿学院,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互助合作的能力。

2010年,完成学生成绩改为等级制,同年11月,完成贯穿南北校园管线系统的共同管道。李伟德校友个人捐赠新台币1亿5千万元,协助兴建“绿色低碳能源教学研究大楼”。

2011年4月24日,学校庆祝创校100周年暨在台建校55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出席大会并致辞。台湾行政机构负责人吴敦义、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等各界人士参加了校庆大会。

2013年,获颁“行政院”省品质奖,为台湾岛内大学首次获奖者。

2014年,作家王默人先生捐赠350万美元,以孳息设立“王默人周安仪文学讲座”,为清华获赠来自人文领域的最大笔捐款。11月,集结企业及校友赞助所成清华永续基金(2013年10月成立)启动投资计画,为学校首次运用捐款投资股市,以所得孳息挹注校务所需。

2016年10月15日,台湾清华大学与新竹教育大学的合并案获台当局“行政院”及““教育部””审核同意;11月1日台湾清华大学与新竹教育大学正式合并,原竹大附小也更名为清华大学附小。

以上信息源自网络,数据截止至2020年10月,请以官网为准!

相关知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