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年代不详,为避水患,于金皇统年间(1141—1149年)移至村东北。元、明、清均有修葺,现存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300余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东有观音殿,西有地藏殿及斋堂、厢房等。
大雄宝殿砖砌台基,高0.7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筒瓦顶,琉璃瓦剪边,前檐插廊,檐下斗拱五踩双昂内转双抄,耍头为龙口含珠,平身科每间二攒,柱头饰泥塑吞口,明、次间设四扇六抹格扇门。当心间柱子比其他柱子略粗,有明显侧角,七檩梁架。当心间门额上“大雄宝殿”牌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字体工整,笔力遒劲。
殿内佛台上塑有释迦牟尼的三身佛像、四智菩萨、迦叶、阿难,佛台下东西分列护法金刚,共计11尊,是整个寺庙中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佛像神态各异、造形逼真,栩栩如生。
在山西大地行走,触摸和感悟之三百六十四(辛庄开化寺)
重新恢复的重檐歇山式千佛大殿,殿宇高大雄伟,造形精美考究。殿内塑有连佛台高8米的香樟木五方佛像和四面天冠弥勒,两旁两座金光灿灿的千佛塔。精雕细琢的香樟木元宝供桌上绘就了释迦牟尼佛经传故事,佛教韵味浓郁,文化内涵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