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长安寺坐北朝南,三进四合院。自南向北在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戏台、拜殿、大殿和后殿等建筑。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着配房、钟鼓楼,歇山式,建在砖筑高台之上。天王殿,三楹,硬山式。戏台,与天王殿紧密相连,一楹,卷棚歇山式。拜殿亦卷棚歇山式,三楹敞厅。左右两侧是配殿,各五楹,前面出檐。拜殿与配殿,配殿与戏台,以抄手回廊衔接。大殿三楹,歇山式,与拜殿共同建在50厘米高的台基之上。大殿是长安寺的主体建筑,体量大,形制也较宏伟。后殿在寺院的最北端,三楹,歇山式。寺内建筑的木构件,如梁、柱、枋、额、檩、椽、飞子和斗栱等皆油饰彩画,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寺内现存明清碑刻六甬,其中以明成化二十三年重修长安禅寺碑为较早,也较重要。碑文记载了沈阳中卫指挥曹辅和曹铭的衔名,据考,二人皆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上世族祖,是研究曹雪芹家世出身的重要史料。
寺院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戏楼、拜殿、大殿、后殿,均由南向北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山门三间进山门后有东西配殿、钟鼓二楼。北面正中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小式硬山造,灰瓦顶,殿内露明造。天王殿两侧有一砖墙与二进院相隔。从角门进入,便是二进院落。紧接天王殿后壁有戏楼一座,两檐相连成为一体,戏楼面阁小于天王殿,呈正方形一大间,为券棚顶、灰瓦、檀枋彩画,风格独特。东西两侧建有配殿五间。正北为长安寺主要建筑拜殿和大殿。在天王殿、东西配殿、拜殿的空间,建回廊四座,把二进院内的建筑连在一起,颇具特色。
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5200平方米,有房屋 130多间。主要建筑自南向北有:山门三间,内有东西配殿和钟鼓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比丘坛、藏经阁。天王殿主要供奉“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供奉“西方三圣”和八十八尊罗汉。
大殿为单檐歇山结构,灰瓦顶,斗拱为三翘七踩,保留着明朝建筑风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露明造,檀枋有彩画。南面紧接大殿前檐的拜殿为券棚屋顶,灰瓦,面阔四间,进深一间,前后无墙壁。东西两侧壁上嵌有道光时期重修碑记两通,殿内露明造,檀枋上均有彩画,斗拱为三翘七踩。在拜殿东西侧角门处竖立清朝重修碑四通。
第三进院内正北为后殿,单檐歇山造,灰瓦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露明造檀枋彩画。其东西两侧各建有配殿三间,后殿西北角建有方丈室一座。
历史沿革
长安寺内现存《大正藏》两部,石碑六通,其中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碑文不仅记述了沈阳中卫指挥曹铭的衔名。经专家考验,曹辅、曹铭都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上世族祖,这是曹雪芹上世“世居沈阳”的可靠证据。这块碑是研究曹雪芹家世出身的极其重要的史料。 关于沈阳市和长安寺的关系,历来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又说:“庙在城中,城在寺里。”事实也确是如此,长安本寺和山门相距甚远,本寺在沈阳城大北门以南、钟楼以北,而寺的山门却建在十五里外的浑河岸边。
相传,唐太宗建都时,沈阳这块地方还是一片荒原。唐太宗东巡来到这儿,人困马乏,就地休息,看见远处有个土岗,虽然不高,可树木很多,遮天蔽日,便起念在此建寺。于是派尉迟敬德为监督,负责建寺诸事。
在筹建过程中,将军得到紧急作战命令,匆匆离寺。僧人们此时还不知道把山门建在什么地方,就派人飞马鞭一指,又急忙上路了。于是,僧人就带领工匠们在浑河北岸尉迟将军马鞭所指处建起了山门。斗转星移。在山门和大殿这间,就渐渐建起了沈阳城,形成了“城在寺里”的局面。
长安寺内共存有明、清碑刻六甬,其中以明成化二十三年《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为最早,碑文不仅记述了重修长安寺的历史,还提到明天顺二年沈阳中卫指挥曹辅,碑阴又有成化二十三年沈阳中卫指挥曹铭的衔名,经考证,曹辅、曹铭都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之上世族祖,这是研究曹雪芹家世出身的又一件极其重要的碑刻史料。
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款进行大力重修,经过二年时间已恢复原貌,建立了长安寺文物管理所,于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1988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实用信息
交通路线:沈阳市内乘坐地铁一号线在中街站下步行即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