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岛屿,中国第三大岛屿,面积1200.68平方公里,人口约82.15万,岛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美,适合修身养性,崇明岛持续受到长江泥沙堆积,每年增加5平方公里土地,预计在50年后和北边陆地接壤。
崇明岛大部分属于上海市,岛上的行政区大部分是崇明区,小部分是江苏省的启隆镇和海永镇。
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中国最大的沙岛。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267㎞²,海拔3.5~4.5米。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且该岛因为各种地理因素,面积每年增长约5㎞²。
崇明岛大部属上海市崇明区,小部分属于江苏省南通启东市启隆镇和南通海门区海永镇,位于崇明岛北端。
景点景观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总面积为5400亩,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上海著名旅游胜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东滩候鸟保护区
东滩候鸟保护区位于崇明岛东部,南起团结沙水闸,北至北八效港,西以1968年建成的围堤为界,东到吴淞高程零米线外侧3000米,是长江口野生动物资源基地,总面积326.2平方公里。2005年8月9日,崇明东滩鸟类生活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小贴士:东滩观鸟后可回到陈家镇,找一家朴素而洁净的饭馆。要上一盘大闸蟹,几样海鲜,大快朵颐一番。陈家镇是崇明最大蟹市,也是中国最大的蟹市,上海的蟹大部分来自陈家镇。这里稀有的海鲜较多,而且价格比别处都便宜。
西沙湿地公园
崇明西沙湿地总面积为4500亩,是上海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湿地管理方为了让游客更接近大自然,已经在湿地里建起一条2公里长的木栈桥,游客们可通过栈桥徜徉于芦苇和丛林之中。
徐根宝足球基地
足球明星的摇篮走向世界的希望,徐根宝足球基地位于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南首,由著名国家级足球教练徐根宝发起组建,总占地面积70余亩。
崇明前卫村农家乐
前卫生态村位于崇明岛中北部,于1969年从一片滩涂中围垦而成,总面积3671亩,人口753人,已形成集农、工、副、商、游全面发展的生态村,投资规模达1.2亿元。
观光大堤
崇明南门港江堤上绿树成荫,可观赏南岸远景和长江涨潮退潮,风景独特、秀丽。利用这一地理优势,借助沿江水利防汛工程,崇明区于2000年建设完成了沿江观光大堤工程。
南门广场
南门广场位于亚通公司南门港码头区域内,占地5.5万平方米,绿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广场内建有两座小亭和彩灯喷泉,彩石小路曲径通幽,点缀于绿坪之间的树木错落有致、别有情趣。
南门瀛洲公园
瀛洲公园建于1983年,1984年定名瀛洲公园,由周谷城题写园名。公园西南濒长江,北与瀛洲广场与学宫(孔庙)、博物馆隔路相望,是崇明唯一一座综合性公园。
唐一岑墓
唐一岑,广西临桂县人。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以举人荐任崇明县令,忠爱为政。时值县治新迁,土城刚筑就遭倭寇犯境,唐率军民奋起抵抗,击退来敌。
少儿活动基地
上海市少儿东平森林活动营地位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内,是一个由市教委、市妇联、崇明区教育局等单位共同筹建的上海市第三校外教育营地。
崇明明珠湖
明珠湖地处崇明岛西部绿华镇境内,是目前岛上最大的天然内陆湖,也是崇明区计划开发的西部水上游乐度假区和西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主要区域。
崇明博物馆
崇明博物馆是崇明岛内一处重要的人文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位于城桥镇鳌山路696号崇明学宫内,占地面积1.55公顷。
澹园
澹园是崇明唯一仿古园林佳景,有宝岛明珠微型公园之称。园外封闭围墙,飞檐群瓦,朱汀金猷铜环。东西两侧的丰乐楼,重檐八角,一派古风。
金鳌山公园
公园内有金鳌山,是崇明的名胜。金鳌山山体由人工垒土而成,筑于宋代,名字取于宋高宗赵构在台州逃难时行在的金鳌山。为当时的航海标志,此山山体早已坍没。
寿安寺
寿安寺始建于宋朝淳祐二年,即公元1252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崇明岛历史最悠久、历经朝代最多的古刹。寿安寺最初由僧人模和俦建造,名为"富安寺"。元朝延祐五年,朝廷赐寺额"永福寿安寺"。
广福寺
广福寺建于清咸丰年间,前身为"武圣殿",原址汲浜镇北。1921年,了道大师驻锡于此,更为现名,专宏净土。1946年,广福寺南迁中兴镇,其弟子叶承大师,继承住持,教宗天台,行归净土。
寒山寺
崇明寒山寺与苏州寒山寺除了在寺名和供奉上相同外,相传它们的钟声有"瀛洲东门寒山寺,夜半钟声迎客船"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争相媲美的诗句。
崇明学宫
崇明学宫是现今上海仅存的三座学宫之一。现址又称崇明博物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崇明南门码头,仅走二三百米,便能望见学宫那层层叠叠的古建筑群。二座石柱牌楼古朴沉稳,上书“德配天地,道冠古今”。门前是二株有350年历史、三人合抱的银杏树,守门的是一对大石狮,气势恢宏。学宫最大的建筑是大成殿,仿佛寺庙中的大雄宝殿。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东庑西庑是72高徒的宿舍。而今大成殿暂作古船陈列室,大成殿东庑主要是崇明知名人士的照片和事迹,还有一些崇明出土的古代器物。西庑是黄丕漠艺术馆。大成殿后的两幢建筑是崇明民俗陈列馆。另建有万仞宫墙、棂星门、登云桥、戟门、名宦祠、崇圣祠、尊经阁等,为上海地区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门前5株18米左右高的银杏树已有377年的树龄,与树下2座结构奇特,蔚为壮观的石木牌坊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片浓郁的古意,使人顿生一股“念天地之悠悠”的苍然之感。博物馆内列有“崇明岛的形成与发展”、“馆藏文物”、“自然博物”三个展览,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崇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学宫中最有特色的当数古船陈列室和崇明民俗陈列馆这两处地方。
地理环境
上海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上海崇明岛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夏季湿热,盛行东南风,冬季干冷,盛行偏北风,属典型的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暴雨、梅雨,干旱等是常见的灾害性气候。
气温
崇明区1958~1984年,年平均气温为15.3℃,最高年(1961年)为16.2℃,最低年(1980年)为14.6℃。月平均气温以1月的2.8℃为最低,以7月的27.5℃为最高。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5℃(1958年1月16日),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7.3℃(1978年7月4日)。岛的东、西部气温略有差异,东部年平均温度高于西部,而年较差则低于西部。东部气温变化较平稳,春季气温回升迟于西部,秋季气温下降则比西部稍慢。
降水
1958~1984年,崇明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003.7毫米,但年际间变化很大,季节性变化也较明显。降水最多的1977年,年降水量达1480.5毫米,而降水最少的1978年,年降水量仅606.1毫米。全年总雨日(日降水量≥0.1毫米),最多年为150天,最少年为99天,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份,平均每月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102.8~140.0毫米)。这6个月的降水量为707.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0.7%;总雨日平均为75.1天,占全年总雨日的57.8%。4月雨日最多,12月雨日最少;雨量最大的是6月,雨量最小的是1月。
日照
1958~1984年,崇明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104.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7%。2月日照时数最少,为131.1小时。4月、5月、9月、10月日照条件也较差。8月日照时数最多,为254.1小时。日照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为2408.2小时,最少年为1817.2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15.32千卡,最多年、最少年分别为125.37千卡、104.67千卡。
霜期
初霜期平均为11月4日,终霜期平均为3月29日,全年有霜期136天,无霜期229天。
风向
崇明区11月至2月多北风和西北风,3月至8月盛行东南风,9月、10月常吹北风和东北风。
特征
春季一般持续73.4天,候平均气温在10℃~22℃。在冷暖空气交替影响下,气温回升缓慢且呈跳跃式,4至6天就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冷暖变化较大,多阴雨,气温日较差,一般在9℃左右。春暖年,4月中旬最高气温可升至29℃,春寒年,最低气温则可降到3℃,并有晚霜出现。
夏季一般从6月17日至9月19日,持续94.7天,候平均气温高于22℃。6月中下旬进入梅雨季节,梅雨期平均25.2天,常年梅雨量197.4毫米。7月上旬,梅雨结束,进入盛夏,天气炎热,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天数历年平均有3.4天。多晴好天气,日照充足,蒸发量大,常有伏旱发生。
秋季一般持续63.4天,候平均气温在10℃~22℃。气温逐渐下降,9月下旬平均气温可降到19℃以下,多数年份11月降水较少,往往发生秋旱,但也有近1年份阴雨集中。
冬季一般从11月22日开始,到次年4月4日结束,持续133.7天,候平均气温在10℃以下,是一年中最长、最干燥的季节。1月上旬至2月上旬的旬平均气温在3℃左右。冬季气温年际变化较大,暖冬年与冷冬年的旬平均气温可相差8℃以上。最低气温一般为-6℃~-7℃,极端最低气温为-10.5℃,最低气温在-5℃以下的日数平均为5.5天。整个冬季是全年降水最少的时期,下雪天数不多,平均为6.7天。
灾害性
春季连阴雨,主要发生在3至5月。1958至1984年,出现连续7天以上连阴雨过程共有32次,平均每年1.2次,连阴雨l0天以上的有13次,平均每年0.54次。春季连阴雨往往影响棉花适时播种,造成早稻烂秧和三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的流行。
初夏连阴雨,主要发生在梅雨期。1958~1984年平均入梅期为6月16日,平均梅期25.2天,最短5天,最长57天;平均梅雨量197.4毫米,最少61毫米,最多538.2毫米。
崇明区入梅早(6月10日前),梅期长,梅雨量大(雨日30天以上,雨量250毫米以上)。1974、1978、1980年三年的入梅期分别在5月18日、5月27日、6月10日,造成麦、油菜籽均发芽、霉烂,损失严重。1974年,梅雨期长达75天,雨量多达538.2毫米,这一年早稻空瘪率达30.2%,为历史最高。1977、1980年,梅雨期分别为57天、40天,梅雨量分别为247.5毫米、270.6毫米,早稻均减产。1960、1962、1974、1976、1977、1980、1981年七年为棉花低产年,平均梅雨量256.5毫米,最多322.6毫米,最少203.1毫米。
秋季连阴雨,分9月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两个阶段。9月总雨量大于140毫米,雨日13天以上,即会增加棉花烂铃,降低产量、品质。出现机率为33%。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连续两旬总雨量大于60毫米,则使秋播季节推迟,质量降低。出现机率为33%。1961、1963、1967、1972、1981等年崇明区均发生秋季连阴雨。
春季低温即春寒,1958年至1984年间,4月20日后出现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12℃的明显低温冷害的有5年,受害机率为20.8%。春寒造成早稻烂秧死苗,影响夏熟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初夏低温,主要发生在6月下半月梅雨季节前期,1958至1981年,这种天气共出现过4年,机率为16.7%。
秋季低温,1958至1984年,9月最低气温在15.4℃以下的有22年,低温开始日在9月20日前的有4年,在9月18日前的仅1年。
干旱,有伏旱和秋旱,盛夏久晴无雨造成伏旱,1958至1984年,连续30天以上不下透雨的有11年。
台风,夏秋两季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台风侵袭时,常伴有暴雨。1949至1984年,影响崇明区的台风共51次,平均每年1.5次,风力达八级以上的有21次,多发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
暴雨,多在夏秋发生,24小时内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上。1958至1984年,计降暴雨58次,平均每年2.1次,6月和9月的次数最多。东部的暴雨次数和暴雨量均多于西部。日降水量超过100毫米的大暴雨共有6次,其中超过200毫米的有1960年8月4日和1976年7月2日两次,第二次的日降水量竟达211.1毫米。夏季暴雨常引起内涝,致使农田受淹,作物减产。
历史沿革
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又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而得名)!
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后涨出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
1644~1722年(清顺治、康熙年间),又涨出日隆沙、永安沙、平安沙、东三沙等30余沙!
清末,全岛上已有长沙、响沙、吴家沙、新灶沙、日兴沙、日旺沙、永丰沙、永隆沙、永福沙、沈阜沙、终兴秒、仙景沙、永宁沙、龙珠沙、洪勋沙、永盛沙、利民沙、箔沙、高头沙、七滧小阴沙、向阳沙、永寿沙、东旺沙、小团沙、烂沙、孙家沙、东大阜沙、长安沙、协安沙、袁家沙、太平日隆沙、永安沙、胁里沙、永庆沙、新镇沙、定成沙、保定沙、平安沙、日升沙、南沙、满洋沙、长兴沙、协兴沙、北沙、永旺沙、杨家沙、惠安沙、永兴沙、日盈沙、连珠沙、西庆升沙、南连升沙、北连升沙、永泰沙、永昌沙、协旺沙、固安沙、合隆沙、定安沙、永定沙等6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