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嗨,欢迎来到品牌网

全国服务热线:

品牌商入口
关注:  

扫一扫关注品牌网

客服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点赞: 90
为TA点赞

#佛教寺庙#

青岛观音寺

青岛观音寺坐落于市北区错埠岭,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建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毁于上世纪60年代。青岛观音寺原名“黄德庵”;明朝化成年间改称为“于姑庵”,由道教的道姑庵改为佛教的尼姑庵,属佛教禅宗的临济派;21世纪再次扩建后更名为观音寺。观音寺经过数次重建,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寺内殿堂齐备、圣像庄重、布局独特,有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殿等主体建筑。

门票参考:
免费
所在地/隶属: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福州北路84号
所属类别:
10
开放时间:
全天
建议游玩时间:
1~2小时
文物保护单位: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
1青岛观音寺介绍
2寺庙建筑格局
3各殿供奉的主要神像
4主要建筑
山门
钟鼓楼
大殿
殿前古银杏树
后稷神殿
法堂
方丈楼
5历史沿革

青岛观音寺介绍

观音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错埠岭东南的小山坡上,东临福州路,北依辽阳西路。青岛观音寺原名“黄德庵”,又称“于姑庵”,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建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毁于上世纪60年代。青岛观音寺系山东省佛教古刹,为汉传佛教著名丛林;寺庙曾经声名远扬,香火鼎盛时,方圆数百里信众扶老携幼前来朝拜三宝。有古籍传说与碑记为证。

寺庙建筑格局

重建后的观音寺内殿堂齐备、圣像庄重、布局独特,有大雄宝殿、弥勒殿、观音殿等主体建筑。寺内两棵长势茂盛的参天银杏树,相传是明代成化年间建于姑庵时栽上的,长势雄伟,枝繁叶茂,距今有已570年左右了,是本地树龄较长的树木。而据专家考证,寺庙内的“天眼”是大汶口文化中有文献记载的重要文化景观。

建后的观音寺威武壮观,佛像威仪,道场威严;平中见奇,古树新绿,檀香袅绕,佛菩萨玉身豪光四射,是集古代建筑风格与现代佛教雕塑艺术于一体的佛教文化丛林,置身其中,使人顿悟佛法无边。观音寺将以其历史的传承,彰显佛教文化特色,又以其明清建筑风格的宏伟寺观,展现寺院园林景象和万佛庄严风貌。

各殿供奉的主要神像

正殿(大雄宝殿)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左殿奉药师如来,右殿奉阿弥陀佛。右弟子阿难和左弟子迦叶站立在两旁,两侧还有“护法”、“护神”各一尊。正殿的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坐像。

西廊房居中供奉大愿地藏菩萨,左边有“达摩”,右边有“愁夫”。殿两侧有十殿阎君,即秦广王、初汉王、宋江王、任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王道转轮王。传说中,他们分管着10个地狱。

东廊房供奉“桃园结义三兄弟”神像,中为刘备,左为关羽,右为张飞。另有关羽帐下的“八大帅”,即王甫、赵累、马良、伊籍、廖化、吕凯、周仓、关平。

天王殿中供奉弥勒佛,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民间俗称为风、调、雨、顺四天王。

南阁殿在庵院正南约50米处,独建屋3间,门向北与正殿释迦牟尼像相对,中间由1米宽的天桥连通,殿内中供奉观世音菩萨,两边侍立着善财童子和龙女,左供奉文殊菩萨,右供奉普贤菩萨,神台下有韦驮和伽兰两尊。大门两边有金刚力士站班。

后稷殿是1915年在正殿东侧增建的,共有庙宇3间,主要供奉3位神像:正中为后稷,左为牛魔王,右为城隍。

主要建筑

山门

有三个门(故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

钟鼓楼

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大殿

正殿即大雄宝殿,俗称“大殿”。位于天王殿以北。大雄宝殿基座通常称为须弥座。须弥山是佛教中“世界中心最高山”。把大雄宝殿置于须弥座上,借助于台基高隆的地势,周围建筑群的烘托,以显示佛殿的宏伟庄严。

殿前古银杏树

庵内天王殿两侧有两棵古银杏树,相传是明代成化年间建于姑庵时栽上的,长势雄伟,枝繁叶茂,距今有已570年左右了。两棵树身均高达30米,树冠径约为25米,树干胸径为1.5米。胸围均为3.2米,树冠南北向分别为23米、18米,东西向分别为25米、14米。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为明朝初期重修于姑庵时栽植。

后稷神殿

后稷殿共有庙宇3间,主要供奉3位神像:正中为后稷,左为牛魔王,右为城隍。

法堂

大殿之后为“法堂”,亦称“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在佛寺中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

法堂的特点是:除一般性的安置佛像外,在堂中设法座、钟鼓。法座供演说佛法之用。钟在左鼓在右,供上堂说法前击钟鸣鼓所用。法座后挂象征释迦佛说传道的图像。法座之前置讲台,台上供小佛坐像以象征听法诸佛,下设香案。

方丈楼

方丈院是监院或方丈的正寝之所。一般在寺院的后部单独建一处房屋或院落,作为寺院住持的住所。

历史沿革

观音寺始建于初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为天下太平,大唐江山稳固,派谋士风水先生李淳风和袁天罡寻找天下太平的四大护国天柱,即皇、儒、佛、道。二人通晓堪舆,天文,星象,先是将皇、儒两柱设在内宫,又将佛柱设在五台山,道柱则选择设在崂山,几经波折终于沿崂山山脉在错埠岭东南方向即观音寺这里找到了华夏之天眼,太宗大悦逐降圣旨,选择黄道吉日在此盖庙并御赐寺名——黄德庵。新建的黄德庵在天眼处修建了名曰南阁的殿,里面供奉的是倒坐观音,李淳风为倒坐观音题对联一幅,“问观音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头”,横批无字。亦证明观音道场,历史上的黄德庵香火很旺,前来参拜和赶山的信士络绎不绝。后因五昌禁佛而逐渐衰落。

至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因当地一于姓女子参佛,后重修黄德庵,并改各为“于姑庵”。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一和四月初八为于姑庵庙会,据记载当时的庙会为青岛规模最大的庙会,香火极盛。

1908年至1909年对5个殿进行了里外彩绘,修后在正殿梁上刻写“山庙大清光绪叁拾叁年重修”,庵内现有一块破碎的募捐石碑上刻写有“万善同归,光绪叁拾肆年谷旦”。

1915年错埠岭村会首于京召根据广大居士、信男善女要求,用民间集资和庵地历年租金收入增建后稷殿3间。同时,修建了庵院墙,并在天王殿两侧增建了两个向南开的山门,在东山门的左侧建一钟楼。为便民通行,又在庵东北的南北村路修建石桥1座。由于修桥经费不足,于京召卖出自家5亩地,用此款进行了资助。

1935年集资修庵,主要对庵殿内外进行彩绘。现天王殿前一块石碑正面刻有“万善同归”,后面刻写化缘修庵人员名单。

1945年集资修庵,对庵殿内外进行彩绘。正殿左前石碑正面刻写“永垂不朽”,石碑左下侧刻写“民国叁拾肆年敬立”。

解放前,于姑庵有土地151亩,自种一小部分,其余出租。解放后,全部土改分给了农民。

1965年青岛市房产局接管于姑庵,在4间寮房(尼姑居室)的基础上,改建6间平房。

文革中,佛像等全部被毁,尼姑被遣送原籍,庵舍归卫生局做危险品仓库使用。

1982年,被青岛市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四方区政府和青岛市宗教事务管理局对于姑庵进行了保护性修复。

2000年至2013年,于姑庵再次扩建,并更名为观音寺。

相关知识文章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