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简介
1895年,因一群推崇费边主义的英国费边社会员倡议,LSE得以创立。费边原是古罗马的将军,以善于使用迂回战术而闻名。19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鼓吹以温和改良手段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潮,就被称为费边主义。
1900年LSE加入了伦敦大学,开始成为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的一部分,并在两年后颁发出第一个本科学位。LSE是伦敦大学联盟中最大的学院之一。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共设有18个系、26个研究中心或研究所,开办有经济学、数学与统计学、历史学、法学、哲学等多项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正如学院的拉丁文校训“了解万物发生的缘故”(Rerum cognoscere causas)所言,LSE多年来一直遵循公正的办学及研究原则,其院长与教授皆持有差异化的政治倾向,并且来自于各种不同的学派背景,凸显了学院对于多元理念的兼收并蓄。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地理位置靠近英国政治、工商业及媒体中心,例如英国议会大厦、首相办公室、各类重要的金融机构、高等法院和英国广播公司都近在咫尺,因此它与外界交流频繁、联系紧密,每年更有许多国际知名领导人和各界优秀专才到访,他们在学院进行公开讲座、教学及个人研究等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院的学术资源,也进一步强化了学院的学术地位。
学院特色
学生国际化是学院一大特色。截至2019年,LSE的全日制学生约有12000名,其中英国本地生占32%,另外有19%来自于其他的欧盟成员国、49%来自于海外120多个国家或地区;本科生占43%,研究生占57%;男性学生占46%,女性学生占54%。
学院亦同其他世界各地的一流高校合作密切,目前中国主要合作交流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等。
学院的主校园位于伦敦市的法律中心Holborn,毗邻皇家法庭、英国广播公司和伦敦四大法律学院(其中最著名的林肯法律学院就近在咫尺),所占区域大致界于伦敦西区和伦敦金融城之间。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总部、Senate House图书馆和一些小型专业图书馆都离该校不远,而距离学校校园不到一英里就是英国主要的政府、法律、金融和传媒中心的所在地,这些机构才是该校“真正”的研究对象。
著名校友
诺贝尔奖得主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奥利弗·哈特
2016年,诺贝尔和平奖,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卡尔德龙
政界
卡米塞塞·马拉(斐济总理及总统)
亚历山大·斯图布(芬兰总理)
海因里希·布吕宁(德国总理)
哈莫迪奥·阿里亚斯·马德里德(巴拿马总统)
商界
默文·金恩(前任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行长、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
约瑟夫·阿克曼(前任德意志银行董事会主席)
德尔菲娜·阿尔诺(贝尔纳·阿尔诺的女儿,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继承人)
艾伦·布林德(前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
文化界
卡尔·波普(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费耶阿本德和拉卡托斯的老师)
费耶阿本德(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无政府主义者)
拉卡托斯(数学哲学家)
南希·卡特赖特(科学哲学家,现于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及杜伦大学任教)
法律界
切丽·布莱尔(英国前首相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的夫人,英国皇家法律顾问)
查尔斯·韦伯斯特(联合国的创始人之一)
华人
王铁崖:著名的国际法学者,国际法研究院和世界艺术与科学学会院士、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大法官。
龚祥瑞:著名的法学家和宪政学者,北京大学法学系教授,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老师。
罗世宏:台湾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暨电讯传播研究所副教授,媒体改造学社的召集人。
蒋硕杰:台湾经济研究院首任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
历史沿革
创立之初
伦敦政经学院于1895年由工人社会主义组织费边社成员韦伯夫妇、格雷厄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和萧伯纳建立。建立之初的启动资金由私人慈善家提供,还包括费边社成员Henry Hunt Hutchinson的20,000英镑的遗赠。因为学院的创始人都坚信要由改良主义者而非革命者来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所以LSE的建立就是为了辅助费边社达到其实现务实的社会建设的目的。学院的研究课题一直专注于消除贫困和财富分配不均等相关议题,这使得费边社和伦敦政经逐渐成为影响英国工党的重要力量。
由于当时的英国缺乏优秀的教授与良好的科研环境,其硕士学生数量相比于其他国家少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LSE确立其办学宗旨为重新教育和培养英国的政商界精英。就在学校建立的前一年,英国科学促进会出面强调了系统学习社会科学的需要。韦伯夫妇统筹考虑伦敦政经学院的办学目的,进而吸收借鉴了当时巴黎政治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理念,选择采取“全面涵盖”式的课程设置来教授社会科学相关专业。1895年10月,伦敦政经学院于Adelphi的约翰街9号正式开学。
发展进程
学校在创立后得到迅速扩张,于1896年9月就和新建的校图书馆(英国政治经济图书馆)一同搬到了Adelphi Terrace10号,并在后续的几年中继续保持着发展的步伐。到了1900年,学校被伦敦大学认可并吸纳为其下的一个经济院系,并于同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和博士生。与此同时,伦敦政经学院的学术范围开始拓展至其他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包括:地理学(1902年)、哲学(1903年),之后则是国际关系学、历史学、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到了1902年,小小的Adelphi Terrace校区已经容纳不下整个学院,于是伦敦政经学院在当年正式搬到了学校现在位于Aldwych和国王大道的校址——离白厅仅有一步之遥。学校的老教学楼(Old Building)于1922年正式在Houghton Street落成。这栋建筑在1920年由英王乔治五世奠基,至今仍然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公和教学用地之一。
在福利国家论的构建者之一、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的创立者威廉·贝弗里奇担任校长的几年里,伦敦政经重新定义了经济学,这一新构想即“(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科学”后来被认为是经济学的标准定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伦敦政经应该被视作现代经济学的始祖。贝弗里奇还任命了弗里德里克·哈耶克为学院教授,而后者通过他与凯恩斯的著名论辩将伦敦政经学院推上了世界舞台。伦敦政经与以凯恩斯代表的剑桥大学的两种迥然不同的经济学思想催生了现代经济学领域中的两大主流学派,至今仍在争论福利国家和完全市场经济的优劣。此外,学院的政治学教授拉斯基作为极左政策的倡导者(信奉社会民主主义和政治多元主义),其理论对英国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很多知名的世界领袖如:约翰·肯尼迪等,在伦敦政经求学时也受到过他的影响。
LSE最初倾向于社会主义的声誉,在1960年代发生了变化。当时的校长极力抗争,使学校摆脱了费边社的影响,但这引发了许多学生和教员的抗议,其中就包括已服务于学校多年的校董会主席昂内尔·罗宾斯。
伦敦政经学院的前任校长、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是政治中间派“第三种道路”理论的奠基人,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和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等都是其理念的追随者,西班牙首相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帕特罗和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等人的施政方针亦体现了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托尼·布莱尔曾在2005年为LSE费边窗的永久展出揭幕。
以上信息源自网络,具体请以官网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