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徽州文化古镇——潜口,雄距黄岳、天马之间,为黄山南面万山之出口。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阮溪”指里水坑经紫霞山麓流往塘贝的小溪。溪旁有阮公泉,在紫霞山灵官殿右侧,即今潜口民宅所用之水井。此泉在《徽州志》和《歙县志》均有记载。泉名“阮公”,一为纪念轩辕大臣阮公,二为纪念“竹林七贤”阮籍叔侄。“潜”字亦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纪念陶渊明(名潜)在此隐居,其二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于后。是谓之潜川或潜口。
千年古镇潜口,雏形于秦代,全镇面积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万亩,与徽州区的岩寺镇、西溪南镇、呈坎镇、歙县的郑村镇接壤,下辖潜口、澄塘、坤沙、唐模、东山、蜀源6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1.4万人口,镇政府驻谢裕大东路。潜口镇是安徽省旅游文化名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是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之一,为黄山市重要建制镇之一。潜口镇境内地势平缓,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环境资源丰富。潜口镇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唇齿相依,是江、浙、沪、赣等地区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的必经主道之一,是屯溪、岩寺区域经济辐射圈内的呼应地、新视点。
潜口塔,又称“潜口锥”。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是一座富有徽州文化特色的古塔。
潜口塔座落水口要处,造型别具,四面八角,外七而内四层。全塔高约60米,底层直径10.4米,以上逐层按94%递减,到顶层直径7.2米,形成立锥体。塔内各层均有不同风格的神像、壁画和历代书法家手迹(现已不存)。塔顶采用葫芦穹顶,这种营造手法,不仅是艺术的构思,而且取“收日月之精英,纳天地之正气于仙壶之中中”,万物滋生而不息之意。体现了古代潜口人的审美意识和追求,也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实用信息
旅游指南
现开通了黄山旅游集散中心(黄山客运总站)—西溪南景区—潜口民宅—唐模—棠樾牌坊群—徽州古城的旅游巴士,游客可从黄山旅游集散中心乘坐旅游巴士直达潜口民宅景区或从徽州区政府所在地岩寺乘坐公共汽车到潜口。
地理环境
潜口镇不仅是一个农业示范大镇,也是生态旅游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扩充申报地——唐模和华东休闲养生游第一村——蜀源,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特色的徽派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成为众多电影、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雪里蕻、贡米、竹笋、水果、马蹄、山珍、苗木等资源十分丰富。
潜口民宅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唐模村曾获得全国文明村、唐模景区荣获安徽省优秀文明景区等荣誉称号。蜀源养生旅游度假村则被誉为华东养生旅游第一村。
历史沿革
千年古镇潜口,雏形于秦代,全镇面积39.0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6万亩,与徽州区的岩寺镇、西溪南镇、呈坎镇、歙县的郑村镇接壤,下辖潜口、澄塘、坤沙、唐模、东山、蜀源6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13666人(2017),镇政府驻谢裕大东路。潜口镇是安徽省旅游文化名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是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之一,为黄山市重要建制镇之一。潜口镇境内地势平缓,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环境资源丰富。潜口镇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唇齿相依,是江、浙、沪、赣等地区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的必经主道之一,是屯溪、岩寺区域经济辐射圈内的呼应地、新视点。
潜口塔,又称“潜口锥”。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是一座富有徽州文化特色的古塔。
潜口塔座落水口要处,造型别具,四面八角,外七而内四层。全塔高约60米,底层直径10.4米,以上逐层按94%递减,到顶层直径7.2米,形成立锥体。塔内各层均有不同风格的神像、壁画和历代书法家手迹(现已不存)。塔顶采用葫芦穹顶,这种营造手法,不仅是艺术的构思,而且取“收日月之精英,纳天地之正气于仙壶之中中”,万物滋生而不息之意。体现了古代潜口人的审美意识和追求,也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