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园西路三元里村北面。原为三元里村民供奉北帝的三元古庙,建于清初。建筑面积446平方米,3间砖木结构建筑。馆内陈列三元里抗英的文物史料,系统地介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有三星旗、缴获的英军军服、大刀长矛、伍紫垣印章等文物与资料 。
历史
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次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妇女,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打死英军200多人,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为纪念这一英雄壮举,当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三元古庙遗址于1958年月11月被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附近立有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在三元里村旁有1950年10月1日建成的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碑上写着:“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纪念碑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原为一座建于清初供奉北帝的道观(俗称“三元古庙”)。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建于1961年,主体陈列是当年三元里农民高举三星旗在北帝神像前誓师抗英场景的复原,辅以“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陈列”,其中有当年使用过的各种武器、缴获的战利品和反映当年战况的大型沙盘。
战争简介
广州是一座有着反帝反封建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又是我国汉唐以来的大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一百多年来,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仁人志士,在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反帝反封建斗争可歌可泣的事迹。广州还有不少民众自发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史迹,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以及附近的抗英烈士纪念碑就是其中之一。 1840年6月,英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了一场罪恶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当年,英帝国主义封锁珠江口,进犯厦门,逼近天津。1841年1月,英国侵略军进攻珠江口沙角、大角炮台,强占香港。5月份又炮击广州城,进入城内烧杀抢掠,为非作歹,广州人民对此深恶痛绝。
1841年1月7日,英军攻占虎门要塞沙角和大角两座炮台,当时陈连升等守台官兵壮烈牺牲。2月26日英军又猛攻虎门要塞,提督关天培血战殉国。接着,英军闯进狮子洋,深人珠江内河。5月下旬又先后包围了广州城南、西、北面的主要炮台,从三面包围了广州,并在越秀山的蟠龙冈上的四方炮台设立了侵略军的总部。广州知府余保纯向英国侵略者递送了求和书,献上600万银元的“赎城费”,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广州和约》。
《广州和约》的签订,以及侵略者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广州人民的极大愤怒。1841年5月29曰,侵略者一路杀掠到三元里的萧岗乡,调戏菜农韦绍光的妻子。韦绍光等人闻讯赶来,在村内的东华里伏击侵略军,当场打死几名英兵,并将其尸体投入猪粪坑内。现在萧岗村内保存下来的东华里门楼,就是那次斗争的历史见证。
韦绍光是三元里当年的抗英志士,又名进可,广东南海人。韦绍光平日以种蔬菜为生,兼事营建和管理坟墓。他的妻子李氏略懂医术,常常以草药为人治病。当他妻子被窜扰三元里地区的英军士兵调戏的时候,韦绍光揭竿而起,联合村民逐走英军。尤其在打死英军士兵的第二天围攻侵略者战斗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深受人们的崇敬与传颂。战争经过
战争起因
抗英斗争纪念馆所在地三元古庙,原来是供奉北帝的道教庙宇。该庙坐落于市区广园路的三元里的北面。处在城郊结合部的三元里村,现在已是高架路飞渡、高楼大厦林立的繁华市区。而在一个半世纪以前,这里是全部种植蔬菜的郊区。三无里因明代有三元市而得名。话说当年韦绍光等人在忍无可忍情况下打死英国侵略者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30日清晨,三元里村民们估计敌军定会前来报复。于是村民们在村北的三元古庙前集会,群情激昂,决定武装抗击,并即与各乡联络,由萧岗举人何玉成“柬传”广州东北郊、南海、番禺、增城各乡联合抗敌。于是,各乡代表在韦绍光率领下,众志成城,齐聚庙前誓师。他们取出庙里的三星旗作指挥旗,约定“旗进人进,旗退人退,打死无怨”。之后,他们还分头联络三元里及周围103乡的农民约15000人组成平英团,齐聚在三元里村东北的牛栏岗上,商定利用该处复杂地形,诱歼敌人,一旦发现英军,就“一乡锣响,众乡响应”。
果然不出所料,英军逃回四方炮台后,由统帅卧乌古军军进犯。义勇诱敌于牛栏岗,顿时,满山遍野的义勇高举义旗,手提大刀、长矛、藤牌、三尖枪、挠钩、长棍、抬枪以及锄头等原始武器,追歼敌人。连妇女、儿童也在呐喊助威。除当地农民外,前来参战的还有打石和纺织工人、驻防石井的水勇等。
中午的时候,天空突然间下起了暴雨、电闪雷鸣,使得敌人的火药枪在雨淋之下不能开火,敌人只得结成方队退却。村民们用挠钩把敌人从队伍中拖出来劈死,或用锄头将陷在西洋菜田泥泞里的敌兵锄死。
这次战斗,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英军连死带伤一百多人,直到天黑仍不能全部逃回驻地。
残敌在英侵略者总司令卧乌古的率领下,狼狈退回越秀山四方炮台的指挥部内,连鸦片战争的策动者、英军全权代表义律亦被围困在里面。
战争结果
第二天,103乡农民和从增城县、从化县、花县等地赶来助战的群众将四方炮台团团围住。英军非常恐慌,急求广东当局给予解围。于是两广总督命令广州知府余保纯率领南海、番禺知县来到现场,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强迫乡民解散。当天,义律在余保纯的护卫下,率残部逃回停泊在珠江百鹅谭军舰上,退回虎门。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解放以后,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反帝斗争史迹,1958年11月,三元古庙这座当年义勇抗英盟誓的古建筑物被辟为“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现在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广州市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三元古庙建于清代初期,是二进四合院的布局。因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所以称之为“三元古庙”,里面供奉的是北帝神。原古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侵略军焚毁。现在所看到的这座是1860年由三元里当地人民集资重建的。重建后的古庙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237平方米,面宽11.38米,进深20.88米。山门为硬山顶、面阔三间。条石铺地,墙下部砌石,上筑青砖。前檐方石柱与山墙都连以奇石坊。石坊大门上额书“三元古庙”四个大字。硬山顶的屋脊饰以琉璃鳌鱼宝珠,并有云纹脊饰。前廊及庙内四壁都绘有“伏生传经”等壁画及图案花纹。表现了晚清时期建筑趋向装饰华丽铺张的风格,真正具有浓厚的广州清代祠庙建筑的特色。
纪念馆内的展品主要有沙盘、七星旗、武器和战利品。沙盘是当年三元里及附近103乡农民抗击英国侵略者斗争的示意模型。它重现了当年乡民大败英军的场面与杀声震天的情景,使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这里“黑底牙边三连星旗”曾是三元里抗英斗争的指挥旗,英军打仗忌黑旗,一见到这面旗就失色惊呼:“打死仗者来了!”顿时落魄惊魂,斗志尽失。现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展出的三星战旗是复制品,它和陈列在这里的大刀、长矛、缴获的英军军服,以及陈列在大门两边的4门古炮,被一代代保存下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后人永远记取这段光辉的一个历史。
纪念碑
一百多年前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业绩可歌可泣,为此而牺牲的先辈们在这片红棉花盛开的土地上洒下了滴滴英雄热血。这正是:手执锄矛举三星,百乡同心结联营;振我民族英雄气,牛栏岗上鬼魂惊!
为了永远缅怀英烈们的英雄业绩,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四周建成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公园占地面积7920平方米,布局庄严肃穆。公园中心高处耸立着高约10米的英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1985年,纪念碑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人民在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留下许多光辉业绩和动人故事。如距这里15分钟车程的白云区石井镇内,就有一座三进五间的祠堂式建筑,叫做升平社学。升平社学是一个广州抗击外国侵略的群众武装组织。三元里抗英斗争之后的第二年6月,由举人李芳等发起,发动13社80余乡的农民、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等参加,其宗旨是反抗英国侵略者。升平社学还招募义勇、团练御侮,“无事则负耒力田,闻警则操戈御侮”。升平社学先后组织领导了1842年的火烧洋馆、1844年反对英国强租广州河南地区、1845年驱逐知府刘浔以及1846年至1849年反对外国侵略者进城等一系列斗争,使英国侵略军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多年后,一直未能进入广州城。
现在,升平社学原址内仍保存着“众志成城”、“气慑鲸鲵”、“义维桑梓”、“藩篱永固”等石匾.真实地记录了广州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光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