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中山纪念堂,坐落于孙中山先生当年的总统府旧址上,总占地面积为6.3公顷,由中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于1929年动工,1931年竣工。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结构完美结合的典范。纪念堂主体建筑占地1.2万平方米,高52米,是一座八角形古宫殿式建筑。它采用钢桁架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由前后左右四个宫殿式重檐歇山抱厦建筑组成。堂顶镶盖宝蓝色的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层,层层飞檐出卷。大堂内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气势恢宏,富丽堂皇,体现了非凡的建筑特色。中山纪念堂于2001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旅游、集会和演出为一体的重要场所。
景点景观
天下为公
纪念堂正面抱厦上下檐间,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蕴意深刻:国家为人民所共有,政府为人民所共管,国家利益为人民所共享。
孙中山先生铜像
矗立在纪念堂前正中央的孙中山铜像。1956年,由雕塑家尹积昌等人创作的水泥像(表面镀铜,1998年后才更换铜像)。高5.5米,重3.9吨,所铸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山大学演讲时的造型。铜像下白色花岗岩的基座上刻着孙中山先生所著《建国大纲》的内容。
古树名木
木棉作为市花,无人不晓。"十丈珊瑚是木棉,花开红比朝霞鲜,天南树树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怜。"(明·屈大均)。广州较老的木棉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就在中山纪念堂。这株老树亲眼目睹了满清王朝的腐朽堕落;亲眼目睹了广州起义的惨酷壮烈;亲眼目睹了孙中山的百折不挠;亲眼目睹了陈炯明的叛乱;亲眼目睹了身旁的总统府被夷为平地后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纪念堂;亲身经历了叛军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弹。风走云飞,星流人逝,老树还依旧静静站立,夜长人静时细细品味着数百年的风霜。
大门楼
纪念堂的前方,隔一块秀草茵茵的宽阔广场,耸立着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门。朱色的铁门,门头重檐叠阁,飞檐出卷;宝蓝色的琉璃瓦映着灿烂阳光,显得庄重而不失绚丽--这座无梁殿式的建筑物,便是中山纪念堂的大门楼。一道基底由石米批荡的铁花围墙从门楼左右延展出去,团团环绕住了整个纪念堂。
云鹤华表
“云鹤华表”,高插云天,雄伟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过一个人的高度,柱顶祥云缭绕,显得气派非凡,庄严肃穆。
中山纪念碑
孙中山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纪念性建筑之一,位于越秀山山顶,与中山纪念堂处于同一轴线上。纪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岗岩石彻成的方锥形建筑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顶、挺拔向上,颇有冲天之势。
紫铜天沟
纪念堂堂顶的屋面上,每个雨水面都有一条紫铜“天沟”。这“天沟”将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拦截后,从墙面上的排水沟里排走了。可见当年设计师对纪念堂屋面的排水设计是非常科学的。
建筑特色
纪念堂飞檐飘卷,使用的琉璃瓦。中山纪念堂,选用了孙中山先生生前喜爱的宝蓝色琉璃瓦作为主色调。1963年,中山纪念堂曾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翻修,特别从广东佛山的石湾定制了宝蓝色琉璃瓦,重盖了堂顶瓦面,在保留原有图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翻新。檐角的云水花纹、斗拱上的装饰图案、檐头的钟形铁马,梁上的"d"字图形,也都极富民族特色。在维修中,翻新的方法是传统的,材料却是现代的。纪念堂外的彩画除了进行常规的补缝补色外,还采用硅化防水剂进行保护,这就像在外面蒙上了一层保护膜。堂内则使用了防霉防潮的新油漆,用进口材料保证能对彩画起到更好的保护。
纪念堂正门檐下悬挂的五盏巨大的长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铜大吊灯,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铁铸成,甚至边底部垂下的绦穗,也是由生铁铸就的。中山纪念堂所采用的彩色陶质道板砖及外墙装饰毛面砖,是原上海泰山砖瓦有限公司首创,并成为中国享有专利的产品之一。美观端庄、自然质朴、经久耐用、具有吸音、吸光、抗冻、永不褪色的独特效果,被誉为“泰山砖”。
交通指南
公交
乘公交2路、27路、56路、62路、74路、80路、83路、85路、133路、204路、209路、224A路、224路、229路、261路、276路、283路、284路、289路、293路、297路、305路、518路、556路等公交线路可达。
地铁
地铁2号线C出口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