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陵简介
颛顼帝喾陵 (又称:二帝陵 ),是4000多年前上古时期“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园。汉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830)建庙,宋乾德六年(968)年修,金大定七年(1167)重修,元代后又多次修葺,历朝历代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因地处黄河古道,清末逐渐被黄沙湮没。陵地古属东郡濮阳,1949年划入内黄县。
1986年,内黄县人民政府对陵墓区和祭祀区进行清沙,元、明、清历代165通御祭碑碣展现于世人面前,出土碑碣之多为我国帝陵之首。顺中轴线发现御桥、山门、祭拜大殿、陵冢等主体建筑遗迹,唐至清代建筑基址12处,还发现有仰韶、龙山文化陶片等新石器时代遗存。景区占地23.3万平方米,由朝觐祭拜区、碑林区、休闲区、森林公园区组成,建有山门、棂星门、祭拜大殿、东、西配殿、碑廊、井亭等建筑,元、明、清各代数条甬道纵横其间。颛顼陵冢居东,帝喾陵冢居西,两冢并峙,在帝王陵寝中极为罕见。陵区被2000万平方米槐林环抱,生态环境良好,陵区内有鸟柏、锦鸡尔等稀有植物300多种,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之中,给人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感觉。农历三月十八日,传为颛顼帝生日,数以万计的华夏儿女,云集帝陵,大行祭祀,千百年来从未中断。2002年,内黄县人民政府为缅怀圣祖功德,弘扬华夏文化,始办祭祖节,并列为定制。每年此时,帝陵内文艺表演、民间工艺、特色小吃、热闹非凡,古庙会以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古老灿烂的黄河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人寻根祭祖、观光旅游。
颛顼、帝喾陵位于河南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三杨庄土山之阳。颛顼陵居东,帝喾陵居帝喾陵西,两陵相距60米。颛顼陵南北长66米,东西宽53米,高约26米;帝喾陵略小且居后两米。据专家分析,这种长辈陵冢大、晚辈陵冢小;长辈陵位趋前、晚辈陵位趋后的殡葬方式,正好印证了颛顼帝“长幼有序”的道德伦理。二帝陵园从下至上有御桥、山门、庙院、陵墓、碑林及纵横其间的甬道,占地面积350多亩;陵墓四周有围墙,称“紫禁城”。史书记载,二帝陵建筑宏伟,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代以后列为定制。农历三月十八为颛顼帝诞辰日,民间祭祀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但因年代久远,陵区地处黄河故道和紧靠硝河,河水多次泛滥,风沙肆虐,到清朝同治年间,陵墓和建筑群全部被黄沙掩埋于地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特别重视对二帝陵的保护和开发。政府连续多年在二帝陵区和周围育林封沙,使整个陵区被数万亩苍茫的森林所环抱。特别是1986年以来,对二帝陵进行了三 次大规模的清沙、钻探和开发建设,原有的山门、宋井、庙宇、碑亭、陵墓、围墙和多条甬道相继重见天日;挖掘出165块御制祭祀碑、大量仰韶、龙山文化陶片及其他文物碎片;在陵区内,经过科学钻探表明,深层尚有大量碑碣及陶片。近年,当地政府对二帝陵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先后修建了山门、祭拜殿、二帝塑像、棂星门、碑廊、配殿及其他附属配套设施。陵园外,芳草萋萋,林涛奔涌;陵园内,松柏参天,庄严肃穆,透出了帝王陵园的沧桑与威严,一年四季前来寻根拜祖的海内外华人、华侨络绎不绝。
公元2000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颛顼、帝喾二帝陵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帝喾陵 当地政府设置了专业管理机构,配备了管理人员。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的农历三月十八,安阳市人民政府、内黄县人民政府都隆重举行盛大的公祭大典。每年这一天,都有数十万内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夏子孙前来参加祭祀活动,即时礼炮轰鸣,钟磬悠扬,颂歌齐唱,共祈华夏血脉永昌、国泰民安、世界和平。 此外,群众性祭祀活动历史悠久,至今尤盛。然而,到了清代末期,帝陵被黄沙湮埋,直到1986年,经过清沙,才得以重见天日。颛顼陵和帝喾陵同在一个陵区,同在陵区北端,面积同为3432平方米。颛顼陵在东,帝喾陵在西。经考古发现有御桥、御路、宋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基址和汉建元修陵墓、165块御祭碑碣及纵横其间的甬道,还在殿院两侧清出汉砖路及唐、宋墙基、唐朝柱础,在陵墓前清出仰韶、龙山文化陶片。陵墓四周有护陵墙,颛顼陵南墙上嵌有元、清两面块标志碑,碑 中央分别书有盈尺大字“颛顼帝陵”“颛顼陵”。2002年再度清沙时,在陵墓北边发现汉墓群。2003年清沙,首先在山门西侧清出数块石碑,山门至祭祀庙院之间清出弧形古残墙,及祭祀庙院能往陵区的数甬道。3月份,帝喾陵护陵墙被发现,镶嵌在护陵前墙的明嘉靖七年的“帝喾陵”标志碑也随之面世。
墓主简介
帝喾(kù),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帝喾即帝位后,“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乐业。
祭祀活动
颛顼帝喾陵尽管尘封百年,但民间祭祀活动从未中断,特别是在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传称为颛顼帝生日,数以万计华夏儿女,千里迢迢,云集帝陵,大礼祭祀。200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内黄县人民政府为了缅怀圣祖功德,弘扬华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满足中华子孙寻根祭祖的夙愿,始办祭祖节,公祭颛顼帝喾,并由此列为定制,每到这天,都要举行公祭活动。
帝陵圣地,文艺表演,民间工艺,特色小吃,再加上喧嚣的锣鼓,缭绕的香火,人山人海,势如潮涌,热闹非凡,古庙会以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古老、灿烂的黄河文化吸引众多的华夏后裔来追宗寻祖,焚香祭拜。一直以来,当地人民群众在这里封沙育林,圣帝陵区为数万亩森林所环抱。陵区内有古鸟柏、锦鸡尔、槐树及其他稀有树木30多种,陵区生态保持良好,昆虫、鸟类品种繁多。春天,槐花飘香,蜂飞蝶舞,风光宜人;夏季,风鸣虫吟,鸟啼蝉歌,如一曲曲交响乐,让人心旷神怡,好像置身于原始森林,给人一种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感觉。
近年来,内黄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二帝陵”的开发与修葺工作。1989年派新成立的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二帝陵的保护工作。2000年,“二帝陵”以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晋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成立二帝陵景区管理委员会,并持巨资保护、开发、建设帝陵。目前,陵区建设已粗具规模,先后建起了新山门、拜殿、东、西配殿、碑廊、停车场,配置了标准化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牌,设置了景区导游图,制作了中英文说明牌及路标牌,并移植苍松翠柏于陵内,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旅游要素基本完善,旅游环境大大改善。一个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环境舒适的“二帝陵”景区正喜迎华夏子孙的到来。
历史价值
颛顼、帝喾是我国古代“五帝”中的两位帝王,距今4500年至5000年。目前,颛顼帝喾陵的考古发现与文献史籍所载二帝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和。该陵寝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及文化艺术价值。
颛顼、帝喾陵为帝王陵寝
颛顼、帝喾陵地处黄河中下游,与文献史籍所载颛顼、帝喾活动的地望年代相吻和,且有百余通历代祭祀碑碣佐证,此处为帝王陵寝确切无疑,并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文化内涵,对于研究古代陵寝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帝陵遗址是一处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陵寝内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的泥质和夹砂红顶陶片、证明为一处仰韶文化遗址无疑,并发现了龙山时期的文化遗物。此地为古代顿丘所在地,距此25公里的濮阳西水坡遗址中,发现了仰韶时期的墓葬,内有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形,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年代相一致,对于我国史前史的研究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御祭碑碣数量之多,为我国古代帝王陵寝较少
陵寝已发现历代帝王及民间的祭祀碑碣165通,这在我国古代帝王帝陵中是不多见的,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这些碑碣不仅是研究历代官职、地域风俗、政区沿革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是难得的书法艺术和石刻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