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嗨,欢迎来到品牌网

全国服务热线:

品牌商入口
关注:  

扫一扫关注品牌网

客服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点赞: 74
为TA点赞

#江河#

汉江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汉江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嶓冢山
目录
1干流概况
2水文特征
径流特征
河道特征
3流域概况
地貌特征
气候特点

干流概况

汉江,又称汉水,汉江河,为长江最大的支流,现代水文认为有三源: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南源玉带河,均在秦岭南麓陕西宁强县境内,流经沔县(现勉县)称沔水,东流至汉中始称汉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称沧浪水,襄阳以下别名襄江、襄水。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在历史上占居重要地位,常与长江、淮河、黄河并列,合称“江淮河汉”。

汉江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河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959年前为17.43万平方千米,位居长江水系各流域之首;1959年后,减少至15.9万平方千米。干流湖北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km;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km;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km,流经江汉平原,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

汉江多滩险峡谷、径流量大、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好。

水文特征

径流特征

1、陕西境内汉江流域面积只占全省的26.7%,而多年平均径流量却有247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径流量(437亿立方米)的56.6%,是陕西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不均匀,从径流深来看,总的趋势是南岸多于北岸,即大巴山多,秦岭少。汉江南岸的径流模数为14~36公升/秒·平方千米,而北岸只有9~16公升/秒·平方千米。这与降水的分布是一致的。流域的最大降水中心在喜神坎河、冷水河上游,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400毫米,因而形成径流高区,径流深大于1000毫米,喜神坝达1124毫米。此外,由于地形的影响,山地径流高于河谷盆地,如汉中、安康盆地,多年平均径流深低于400毫米,而两侧山地的径流,随海拔增加而增加,但径流随海拔增加的梯度是不同的。秦岭南坡增加的梯度小,大巴山北坡增加的梯度较大,特别是冷水河、喜神坝河的梯度最大。

2、径流变化汉江流域受季风气侯的影响,降水及径流年际与年内变化明显。

年径流的变差系数,反映径流的多年变化特点,汉江北岸支流径流的变差系数较大,为0.38~0.46;南岸支流较小,为0.25~0.34,即秦岭南坡径流的变化大于大巴山北坡,这种变化与降水的变化相适应。通常在降水量多而地面径流丰富的地区,径流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大巴山北坡的降水量及径流量大于秦岭南坡,所以径流的多年变化小于秦岭南坡。喜神坝河、冷水河是流域降水最多、地表径流最丰富的地区,年径流的变差系数小于0.30,径流的年际变化也最小。

汉江年径流的变差系数,还具有从上游向下游,随着集水面积的增加,水量增大而减小的规律,如干流武侯镇年径流的变差系数0.41,洋县为0.37,石泉为0.34,到白河减少到0.31。在支流上,其变差系数也有这种变化规律。

从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来看,汉江北岸支流的比值,一般在4倍以上,其中月河最大,可达6.8倍。南岸支流的比值均在4倍以下,其中岚河、漾家河低于3倍,这也说明秦岭南坡径流的年际变化大于大巴山北坡。

汉江径流的年内分配不均,夏季、秋季干流的径流相近,各占37%~40%,春季径流占16.6%~17.5%,冬季只占5%~6.7%。支流一般以秋季径流最高,通常占年径流的34%~40%,最高可达47%;夏季径流略低于秋季,春季径流占20%左右,冬季径流量最小,只占5%~7.7%,最大月径流一般出现在9月,月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0%,最高占26.4%,最小也有16.9%,即最大一个月的径流量,相当于春季三个月的径流总量。7月径流一般低于9月而大于8月,因此,汉江汛期径流具有双峰型的特点。最小月径流一般出现在2月,各河最小月径流量均低于年径流量的2%。

从汉江干支流的径流过程与黄河的径流过程相比较看,汉江流域春汛不明显,而干流除安康站6月径流略低于5月外,其余各站6月份均未发生低水。但各支流6月径流均较低,这与黄河夏季枯水相似。

3、洪水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暴雨洪水主要与季风活动有关。

5~6月份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可以形成洪水;7月西南季风盛行,加上秦岭山地的作用,汉江上游往往形成较大暴雨洪水;8月东南季风活动最盛,控制了汉江上游地区,可形成大洪水;9月北方强大的冷空气南下,也可形成大洪水,如历史特大洪水,1967年9月16日、1832年9月12日的大洪水以及1974年9月14日实测大洪水等。

据历史文献记载和各方面调查,近600年来,安康古城数次被洪水淹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洪灾,是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灾,这次洪水冲毁老城,溺死5000余人,阖门全溺者、无考者未计算在内,是陕西历史上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灾后被迫在城南赵台山下修建新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又迭遭洪水,被迫再次迁往新城,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才迁回老城,重建城堤,防范洪水。民国10年(1921年)大水,“坐在城堤顶上可以洗脚”。1949年大水,西关民房内洪水达1米深。1965年和1974年老城东、西关均被水淹。

1981年8月,汉江、嘉陵江流域普降大雨,特别是8月中、下旬阴雨连绵,山洪暴发,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造成了人畜伤亡,房屋倒塌,交通中断,河堤、农田被毁等严重损失,是陕西解放后最大的一次洪灾,简称“81·8”暴雨洪水。

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从1981年8月8日至9月13日,汉中降水35天,留坝、宁强、勉县、南郑等地,降水量均在700毫米以上,汉中市为674毫米,比1957年全年621毫米降水量还要多。陕西省水文总站计算,暴雨中心区的一些雨量站,如阳平关、小五岭、长坪、庙坝、观音寺、茶店、庙台子、冷水河等的最大7日雨量的重现期,都达到或超过了1000年一遇,数十年、数百年一遇者比比皆是。“81·8”暴雨的特点是雨量多、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因而形成“81·8”洪水的特点是洪峰次数多、峰量高、洪量大,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

各流域“81·8”洪峰流量,一般仅次于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如汉中相当于50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仅次于1949年的12800立方米/秒;沮水茶店相当于83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3750立方米/秒,仅次于1852年历史最大洪峰流量4140立方米/秒;褒河马道相当于300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5810立方米/秒,远大于1867年历史最大洪峰流量4540立方米/秒。安康7月15日至9月8日,连续4次出现15000立方米/秒左右的洪峰,但最大洪峰流量小于1949年的22000立方米/秒(15年一遇)和1974年的23400立方米/秒(25年一遇)。近80多年来,相当于或大于1949年洪水的有5次,即1903年、1910年、1921年、1949年和1974年等,平均16年左右发生一次。据历史记载,公元1400~1900年的500年中,共发生类似量级洪水31次,大致也是16年左右一次。“81·8”一次洪水过程总量(15日)都大于历史年最大15日的洪量的一倍以上,其中武侯镇为2.1倍,汉中为2.9倍,茶店最高达4.06倍,足见“81·8”洪水是一场历史上特大的洪水。

河道特征

通常以丹江口以上江段为上游,丹江口至钟祥碾盘山之间江段为中游,碾盘山以下为下游。

流域概况

地貌特征

根据汉江流域的地层情况,可知自从经过三叠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以后,本流域不再受到海侵。当侏罗纪的时候,本流域低洼地区成为内陆湖泊,有砂岩和页岩的沉积。侏罗纪末期的造山运动在本流域非常剧烈,完成了本流域地貌的大轮廓。白恶纪时期本流域只有汉中盆地略有沉积,其余各地可能都是侵蚀区。白恶纪末期的造山运动使本流域地面上升,发生褶皱与断层,造成很多盆地与地堑,如郧县盆地、均县盆地、丹凤-商县地堑、西峡地堑等。在这些盆地与地堑中沉积了第三纪红色岩系。发生在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本流域整个地面隆升,秦岭、巴山、荆山、大洪山、大别山等均因这次运动而重新上升为高山。经过这次运动后,本流域的地貌基本形成。

汉江流域绝大部分是山地,山地面积约123000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174000)的70%,丘陵地面积约22000平方千米,占13%,平原面积约27000平方千米,占16%,湖泊面积约2000平方千米,占1%。山地分布在老河口以上,主要平原分布在钟祥以下,之间为丘陵地区。当然,在上游山地区内亦有局部平坝与丘陵地貌,在下游平原上亦有个别丘陵,但在整个地貌上显然无足轻重。

本流域地面海拔在1000米以下的面积占70%多,2000米以上的面积仅占4%。从全流域各地的绝对海拔的差别来说,上下游相差很大,秦岭最高峰太白山的海拔达4100余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2500米;巴山最高峰的海拔达2500米,一般山峰的平均高度约1500米。但下游平原的海拔在35米以下。本流域的山系,根据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如秦岭与大巴山脉;一组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如大洪山脉与荆山山脉。这两组平行山脉都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它们的走向基本上就是地层的走向。这两组山脉都是以褶皱为主的山脉,岸层挤压很紧密,并有角度大的逆转断层,秦岭和巴山尤甚。它们的共同特色是"山大谷小",整个山地只有红色岩系分布的盆地和地堑比较宽广,其余山谷都很狭窄,平地尤属罕见。

本流域平原面积很小,只有四处较大的平原,即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唐白河平原、下游平原。四处平原之中,汉中平原、襄阳-宜城平原与下游平原都是泛滥平原,地势平坦,只有唐白河平原大部分为古冲积平原,俗称岗地,已略受分割,泛滥平原则占地面积较小。

本流域湖泊较大的200多个,其中大部分为洼地积水,旱年与湿年湖泊面积的变化较大。各类湖泊不论它们的成因如何,都在逐渐分裂与消失之中。

气候特点

汉江流域位于北纬30°8′~34°11′,东经106°12′~114°14′,距海洋甚远。全区北有秦岭、外方山与黄河流域为界,东北以伏牛山、桐柏山与淮河流域毗邻,西南以大巴山与嘉陵江流域相邻,东南为江汉平原。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形成一东南向敞开的喇叭形,使东南季风可长驱直入本流域,加之北界的秦岭山脉,一般高程在2500~3000米之间,它不仅有抬升气流的作用,而且阻滞北方冷空气侵入,因而这里成为我国南北气候交界地带,流域内气候较温和。

本流域的风向受冬夏季风的影响,冬季多东北与西北风,夏季多东南与西南风,春秋两季为过渡时期,风向变化较多,但仍以偏北方向为多。就地域而论,大致自白河以下汉江河谷内春夏多东南风与南风,冬季多北风与西北风,白河以上虽在夏季仍以偏北风为主,南风或东南风不占重要地位。风力一般说来,下游平原寒潮长驱直入,风很大,最大风力达10级;上游山岭纵横,阻碍重重,风力较弱,最大风力在7级上下,但在峡谷道上,风力亦大,可超过9级。

本流域的气温上下游相差不大,冬季温暖,霜期较长,冰冻现象不严重,平常年份汉江干流无冰封现象,只有沿河湾处有薄冰,特寒之年有相当厚的冰,钟祥县志有:"汉江冰,人履其上"的记载。1955年1月汉口附近汉江干流全河封冻。汉江的支流一般比降大,水流急,无冰封现象,仅唐白河平原各河流结冰情况较突出,白河在南阳附近,唐河在唐县附近,冬季河水极浅,坚冰封河,冰上可通牛车。上游山地冰冻现象比中下游普遍,海拔2500米左右的山地,5月间亦有结冰现象。夏季炎热,各月平均气温高于22°,愈往下游,气温愈高,但相差仅2~3°,可见本流域夏季普遍炎热。

本流域的降水主要是雨量,降雪、冰雹很少,除秦岭及大巴山高山地区之外,鲜有积雪达半个月以上者。多年平均雨量约700~1100毫米,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平均雨量的分布,大致自西北向东南递增。郧县以上,盆地河谷的年雨量均在700~800毫米之间,大巴山与武当山约在1000~1200毫米左右,高山地区在1000毫米上下,中游800~900毫米,但唐白河流域只有600~700毫米,下游自1000~1300毫米。各季雨量的分配颇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大规模降雨的主要原因,系由于北方冷空气南下所至。

汉江流域的水旱灾害都很严重。就水灾而论,原因有自然与人为两方面。暴雨为造成洪水的基本原因,其洪水全系暴雨形成,且上中游地区常处于同一暴雨区,当发生全流域性大暴雨时,暴雨移动方向往往与干流流向一致,加上地形陡峻,重要支流汇口不远,使洪水汇集迅速,沿程逐步增大,形成洪量集中、洪峰特大的洪水。而自北宋以后,下游荒地被大量开垦,以致本流域湖潴被垦,妨碍容蓄;明清以后,山地大规模的垦殖,造成植被严重的破坏;再者,自明代在钟祥以下大规模筑堤以来,年经展修,导致河槽日渐狭窄,宣泄困难,这是水灾日重的人为因素。

旱灾就地区来说,以丘陵、岗地最严重,其中,汉江中上游的旱灾比水灾严重得多,所谓“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中上游的丘陵地亦为本区农业发达区域,但由于雨量分配不均,以致"5、6月常怕旱,8、9月常怕霖",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旱灾。

相关知识文章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