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1992年,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始建。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原名“猫狼沟”,因涧深林茂,常有狼虫虎豹出没而得名,后因风景优美以及取“猫狼”谐音,更名为“茅兰沟”。公园海拔400多米,山高平均近80米,山峰最高为200米,山沟深100多米,是开发蔚为壮观的奇特石林群自然景观之一。茅兰沟同时也是一处地质公园,是以印支期花岗岩构造峰林地貌和第四纪冰缘地貌、新构造崩塌地貌为代表的地质地貌综合体,为小兴安岭发现一处类型最齐全、发育最典型、造型最丰富的花岗岩峡谷地质遗迹。茅兰沟远离都市,涧深林茂,景观别致,以其独特的地貌和构造,森林、冰雪以及与大界河相通的自然景观,尽览春情、夏景、秋实、冬雪,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是黑龙江省的旅游资源瑰宝。
景点景观
仙女池断裂
断裂走向北北西,两侧岩石中原生节理面发生位移,移动距离2m左右。仙女池便形成在茅兰沟断裂与仙女池断裂的交汇部位,岩石易于破碎而积水成池。
窝集安嘎
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其传统民居"仙人柱"也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仙人柱"是鄂伦春语,意为"木杆屋子",是用木杆和桦树皮或兽皮搭盖而成的简易房屋。它类似于美洲印第安人的庐帐住所,容易拆盖,适于游猎生活,"仙人柱"内的摆设非常简单,除了睡铺之外,都是必要的生活和生产用品。
石老妪
位于茅兰河中游266.5高地半山腰半身处有一尊由数块天然巨石叠合而成的半身人像,其头、颈、躯干十分分明,如人工雕琢一般,惟妙惟肖。半身人像约高40m,面积为35m²,最大周长为12m。石老妪的主体有三块岩石组成,分别构成了老妪的头部、身体及下部,岩石四组方向的节理面经球状风化后形成了圆滑的身体曲线及形象的头部轮廓;同时,顶部岩石上分布的两块由暗色矿务形成的析离体易于风化和冲蚀,形成了两处凹坑。
野鸽峰
位于茅兰河中游,茅兰沟两岸高深的峡谷之间。相对高度110米。峰上驻有上百只野鸽,四季不离。它们时尔环绕峰顶盘旋,哨音回响在碧野蓝天,时尔滑翔于深谷溪涧,成群结队觅食狂欢。人们羡慕野鸽的浪漫豪放,在亭中题写下这样的诗句"香巢偏向奇峰筑,秀水只沿深壑流"。
黑龙潭
瀑布下临深潭,名黑龙潭,潭水碧绿幽深,寒气袭人,雾气迷漫,如临仙境。如时值秋日,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万山红遍,蓝天、白云、以及红、黄、蓝、绿、橙相间的"五花山"倒映在黑龙潭上,潭水会立即幻化成奇特、瑰丽的"五彩湖"。
茅兰瀑布
茅兰瀑布高约20米,宽约14米,落差约15.1米,四季飞涌不竭。每遇雨季,河水从高崖奔涌直泻,如骏马奔腾,势如汹涌,如银河倾泻,万练飞空,揭珠崩玉,势不可挡。飞沫反涌,如烟霞腾空,其状雄伟,声震如雷,气吞山河。晴天丽日,光照流彩,则有色彩斑斓的彩虹出现。枯水期时,瀑布则一分为二,右侧形似珠帘,左侧造型“人”字,各有特色,蔚为壮观。
交通指南
乘车路线
从伊春乘坐开往乌伊岭的火车,在汤旺河站下再转坐前往嘉荫县的客车,到嘉荫后可打车前往公园。
自驾路线
1、嘉荫县:
县政府-S312-S204-S311-终点(道路左侧)。
2、伊春市区:
从市区到S204,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15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红松路,沿红松路行驶200米,右转进入透笼山街,沿透笼山街行驶210米,左转进入山珍路,沿山珍路行驶700米,右转,行驶10米,左转进入S204。
地理环境
位置
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小兴安岭北麓,嘉荫县向阳乡辖区,距县城76公里。西南与乌伊岭前卫农场相接,北与乌云镇连接壤,东临黑龙江。
河流
园内主要河流为茅兰沟河,在区内长16.2公里,发源于公园西部小兴安岭山脉的五子棋大岗,呈西南---东北向延伸流入黑龙江。受地势影响,形成跌水而发育成众多瀑布和深潭。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公园内有高等植物149科396属753种,其中苔藓植物48科80属103种,蕨类植物40种,隶属于12科24属,种子植物(裸子和被子植物)89科292属610种,并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
动物资源
公园有野生动物33目71科311种,其中鱼类7目12科44种,两栖类2目4科7种,爬行类动物3目4科10种,鸟类17目42科198种,哺乳类6目17科52种。保护区拥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7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