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结构
秀英炮台整个炮台区占地约3万多平方米,在200米长的海岸小山丘上东西直线而筑。
规模意义
该炮台在240多米长的海岸小山丘上东西直线而筑,建筑规模宏大,呈长方形,由拱北、镇东、定西、振武和振威五座炮台组成。中心主炮“拱北”钢炮口径0.24米,主炮“镇东”和“定西”口径为0.2米,“振武”和“振威”口径为0.15米。炮口朝北,面临大海,射程控制了整个海口港湾,四周是坚固的城垣环抱,内部有巷道,两侧有营房、火药库,后段有阶梯,通向地面,炮台区中部为练兵场,场东为指挥室,场南为营房。整个炮台连同附属建筑物占地总面积达50亩。原炮台大炮已于大跃进时被焚毁,现炮台陈列大炮为按比例缩小的仿制品。
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爆发,法国企图侵略中国西南,同时,东南海疆也受到威胁。清政府为了加强琼州防务,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一边派冯子材率军出镇南关抵御法国侵略者,一边与雷琼道台并雷琼兵备道水路统领二品衔朱采巡视海疆防务,并委朱采及海口营参将陈良杰筹集白银10万余两,于琼州海峡南岸控制海峡咽喉的秀英村两边的金刚岭筑建炮台,历时4年完工。秀英炮台曾在1939年2月10日的抗击日军侵琼的战斗中发挥过作用。
五座炮台
设“镇东”、“拱北”、“定西”三座大炮台和“振武”、“振威”两座小炮台,自东向西一字排列,长跨240米,五门产自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大炮卧于炮位,炮口朝北面向大海镇守着琼州海峡。
炮台内部采用明台暗室结构,全部用红毛土(洋水泥)与青石筑成。每个炮台均设有指挥室、藏身洞、弹药库、送弹孔,兵房顶部设有空气流通孔,五个炮台巷道相通。凹形掩体内安放着从德国购买的三门24公分口径、两门15公分口径的克虏伯大炮,使用开花铁蛋。
沿着台阶登上炮台路,明台暗室的炮台结构,周围是茂盛的绿树和灌木,有很大的隐蔽作用,使人远远的很难发现大炮。五座依次排开的炮台隐蔽在炮位里,走到跟前才能看清伸出的炮口。大炮都安放在在中轴的炮座上,炮口可以根据需要移动方向,保存完整的一座振威炮台,那门15厘米口径的大炮炮口向外,似乎严阵以待时刻警惕着来犯之敌。
南部还备有的操练场和营房,由海口水师营镇守要塞,参将陈良杰曾任第一任台长。
相关历史
1890年,清政府为抵御法军入侵,命令各军严防沿海各口岸。两广总督张之洞临琼视察海口形势后,下令建造秀英炮台。炮台建筑在离海岸约200米的小山丘上,面向大海,居高临下,遥控着整个琼州海峡。有大小炮台五座,拱北、镇东、定西为三大炮台,振武、振威为两小炮台。五座炮台自东向西成一直线,朝北并列,虎视大海,威风凛凛。五尊大炮均购自德国克虏伯炮厂。炮台东南侧设有指挥室,背后有操练场和营房。整个台区占地3.3万平方米。秀英炮台是海南古代宏大的军事设施,也是中国古代规模较大的军事设施之一。
秀英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2月,日军进攻海南。面对强大的侵略者,军民浴血奋战,秀英古炮怒吼冲天,痛击来犯日寇,谱写了琼崖人民不屈不挠、勇敢斗争的壮烈一页。近代,随着外国列强对华侵略,海口地区的军事防御地位日益重要。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于1858年被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被西方列强划为通商口岸。
现这处重要遗址被省政府正式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确定为海口市国防教育基地。19世纪80年代,爆发中法战争,法国企图侵略中国西南,同时,东南海疆受到威胁。清朝为加强琼州防务,于1891年修筑秀英炮台,建成拱北、镇东、定西、振武、振威炮台五座,各置大炮一门。
文物保护
1985年,海口市政府公布此炮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