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蚌埠市博物馆,成立于1974年,承担着蚌埠市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展示及对市民进行宣传教育的职能。博物馆在涂山大禹文化、蚌埠双墩文化、淮河流域古代文明、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博物馆现有各类文物藏品一万余件,既有数十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丰富遗物,也有进入历史文明时期各个朝代的陶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及古籍善本等。是反映蚌埠市历史沿革的珍贵实物,有着重要的科学、艺术、历史价值。雄厚的人才力量保证了博物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内可以承担对广大市民和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传统教育的职责,对外可以展示蚌埠地区悠久的古代文明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陈列展览
城市崛起•蚌埠近现代历史文化陈列
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蚌埠受其影响,逐渐由古渡乡集,转变为安徽省的交通、军事、政治、经济中心。淮盐引岸,盐粮互市,都市之风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蚌埠的本地文化。抗战胜利后,1947年元旦,蚌埠成为安徽省的省辖市。1949年3月,渡江战役总前委进驻孙家圩村,制定了整个战役的实施计划。解放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全市人民齐心协力,依托资源与交通优势,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将蚌埠改造为皖北工业基地。
孕沙成珠•蚌埠古代历史文明陈列
蚌埠历史源远流长,三万年前,西尤遗址初现淮河流域人类活动的踪迹;七千年前,双墩刻划符号展现了中国文字的萌芽状态;五千年前,垓下大汶口文化城址填补了淮河流域文明传承的空白;四千年前,禹会诸侯于涂山,拉开了夏王朝建立的序幕;两千六百年前,钟离君柏墓揭开了神秘的钟离古国面纱;两千年前,垓下古战场风云骤起,奠定了强盛的汉王朝基石;六百年前,明朝开国元勋汤和荣归故里,赐葬曹山;明清时期,蚌埠社会逐渐成型。同治二年设三县司,蚌埠雏形初现,蓄势待发。
翰墨丹青•馆藏古代书画作品展
中国书画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祖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博物馆书画藏品共千余件,其中淮河碑林移交作品300余件。此次展览分为《古代书画作品展》和《现当代名人名家书法展》两部分,古代书画作品主要以明清以来的新安画派、扬州画派、海上画派书画家的作品为主,其中不乏如查升、黄宾虹、汪采白等名家精品。而现当代名人名家书法展则以淮河碑林移交和大禹颂作品集为主要内容,可谓名家荟萃,精彩纷呈,体现了蚌埠地区及淮河流域书画整体面貌和艺术成就。禹风淮韵,源远流长;翰墨丹青,盛世华章。
梳影宝鉴•馆藏精品铜镜展
中国铜镜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铜镜是用青铜浇铸,正面光滑可鉴,用于照容,反面则多祷有精美的纹饰或文字,这些纹饰的图案造型与铭文,往往浓缩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与审美情趣,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本馆藏镜500余面,涵盖战国至清代,种类多样,题材丰富。馆藏精品铜镜展从铜镜纹饰、铭文、故事题材三个方面來解读铜镜的历史,旨在让观众了解铜镜鉴人鉴史鉴兴替之功用,赏析铜镜纹饰、铭文、典故之美感。
流动的文明•淮河历史文化陈列
淮河源于桐柏山,古时为“四渎”之一,是中国天然的南北分界线和文化过渡带。南北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在历史画卷上如繁星一般闪烁着光芒。大禹导淮自桐柏,夏之兴也以涂山。楚文化东渐淮上,中国从此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祥的时代;从大泽乡到垓下,淮河见证了秦汉的兴衰交替;汴渠连接京城与江南,成为隋、唐、北宋的生命线;黄河夺淮,洪灾肆虐,淮河流域承受着持久而巨大的苦难;朱元璋创立明朝,恢复华夏一统;淮扬都市文化,深刻影响着明清社会的风尚演变。
记忆流年•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为传承保护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人类文明,博物馆特设非遗展厅,其分为序、歌舞韵、淮水情、百业兴和后记五个部分,共展出蚌埠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7项。旨在通过这个展览,唤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共同守护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铲释天书•考古体验厅
考古体验厅主要展示考古学的相关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运用大量现场图片及文字材料,辅以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还原考古原貌,展现考古现场,普通观众在互动与交流中认识考古学,了解考古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体验田野考古。此外,对于蚌埠地区的考古成就,本展览以多种方式进行呈现,旨在让观众能够直观、系统地了解蚌埠地区的相关文化遗存,拓展市民的文化视野,进而更好地保护蚌埠地区珍贵的历史遗迹与文化遗产。
查看更多>>
交通指南
公交
105路、107路、126路、132路、138路、k311路市政府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