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景观
葛仙峰
站在葛仙峰上,可望见龟峰、黄岗山、鹅湖山、七星山、独竖尖。在葛仙峰上,近观九条支脉如九条苍龙,汇聚于大葛仙殿后,人称“九龙窜顶”,形家称此九龙汇聚之处为风水较好之地。远视可见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上饶灵山、弋阳龟峰。
紫云峰
紫云峰位于大葛仙殿西北。春夏之季在紫云峰可以看到紫色的云海,故名紫云峰。
香炉峰
香炉峰位于大葛仙殿西南约3500米处,海拔1037米,山势峻峭挺拔,香炉峰巅恰在大葛仙殿的中轴线和水平线上,被称为“葛仙祠的天然香炉”。
大葛仙殿
大葛仙殿俗称葛仙祠,又称玉虚观,坐落在葛仙山较高峰香炉峰上。殿长29.2米,宽17米,面积496平方米。殿内有坛,坛上有葛仙山葛玄行像、坐像各一,有横匾6块。坛下有古井,相传为葛玄所筑。殿门外右侧有三官殿、灵官殿,再由百步阶可通玉皇殿、地母楼、慈济寺、龙池。祠依山筑殿,座东北朝西南,有大葛仙殿、老君殿、观音殿、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玉皇阁等。
娘娘殿
娘娘殿位于大葛仙殿西北3.5千米处,海拔610米。娘娘殿为纪念葛玄之母而建。传说葛玄在葛仙山上修练之后,其母特从江苏老家赶来探望,不意行至半山突然故去,未能见上儿子一面,因此在葛母仙逝处筑殿纪念。
慈济寺
慈济寺位于大葛仙殿的玉皇阁之北,与大葛仙殿相距约100米左右,低于大葛仙殿约25米。座向与葛仙祠相反。明朝万历三十年(1593年),当时葛仙山的大葛仙殿有万众香客,因人满为患,恐生事端,道士邀请同样在江西和东南宗教界颇有影响的鹅湖峰顶寺的僧人前来设立分院,共理庙会。形成“一山两教”,“道释共处”的宗教文化特色。
接官亭
接官亭为葛仙山之门户。据记载,系为迎接京官内阁大员而建。每有朝中大员或名士上山,道长要率全山道士在接官亭恭迎。接官亭为八柱式大型牌楼,融合了古代建筑造型艺术与现代建筑技术。接官亭前亭后是数百级宽阔平整的登山步道。
飞升台
飞升台位于大葛仙殿东北约300米处的舍身崖上,为六方石柱双层仿古亭榭建筑。亭下为断崖千尺。传说此处为当年葛玄羽化成仙之处。
步云亭和观道亭
步云亭和观道亭均为六方石柱仿古建筑,分别位于大葛仙殿左400米和右80米的山头上,遥相呼应。
龙须沟
龙须沟位于葛仙峰之西,沟谷延伸5千米,龙须沟两岸山峰相夹,崖陡谷深。谷中怪石嶙峋。沟谷溪水湍急,撞击沟石,发出轰鸣之声。
西潭谷
西潭谷位于大葛仙殿八卦门下,谷深数百米。站在大殿外的祭坪边缘,俯视谷底可见断崖壁立、奇石,烘托着葛仙祠。
实用信息
高铁路线:上饶站—铅山县—葛仙山镇—葛仙山风景区。
自驾路线:打开导航搜索“上饶铅山葛仙山风景区”,上铅通道—铅山书院大桥—葛仙山大道。
地理环境
葛仙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葛仙山镇境内。铅山县属中亚热带温湿型气候,距海洋较近,受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风交叉影响,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733—2000毫米,年平均气温8.7℃—17.9℃,较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16℃—5.6℃,较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18.7℃—29.4℃,平均年日照为1952小时,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葛仙山系武夷山的支脉,葛仙峰是葛仙山景区内的较高峰,海拔1096.3米。
历史沿革
据清同治《铅山县志》记载,唐咸通(860年—873年)中于葛玄炼丹处建宗华观。
宋治平二年(1065年),宗华观赐名玉虚观。
北宋元祜七年(1092年),玉虚观改名为大葛仙殿。后又多次修葺,经南宋、元、明几代扩建,遂成一气势宏大的道教建筑群,除大葛仙殿外,有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玉皇楼。
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葛仙山修建了接官亭。
明朝万历三十年(1593年),葛仙山始建慈济寺。
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大葛仙殿毁于火,后修复。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大葛仙殿又毁于火,次年再度重建。
1995年,接官亭在原址上重建。
2015年6月2日上午,上饶市铅山县投资5亿元打造葛仙山景区,一期工程建设旅游服务中心、停车场、景区旅游公路、客运索道等,二期主要建设度假酒店、商业街、养生度假区等。
2016年9月,葛仙山景区索道项目开工,索道全长2069米,高差691米,单趟运输时间为7—10分钟。该项目投资1.2亿元,采用法国马公司进口,亚洲较好的双直驱技术脱挂式客运索道设备。
2017年6月19日,铅山县葛仙山景区升级改造及客运索道工程建设加速推进。该项目投资13.5亿元建设,系省、市要点工程项目之一,客运索道大部分支架已完成,索道站房主体结构工程已建成,景区停车场、酒店等项目土地平整已完成。
2017年8月29日,葛仙山索道正式开通。
荣誉及其他
名称由来
葛仙山名称较早记载是古石印《葛仙山志》(残本)收录的唐诗人白居易题《葛仙山景杂咏》:“三天极目观,阳村山落下”。证明在唐代,葛仙山名称已经出现。白居易作这首诗的时间大致为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815年—818年),其时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司马是个闲职,基本上没有权力。正因为如此,白居易才有时间游山玩水,先后到过庐山、葛仙山等地。而葛仙祠建造时间较早出自万历《铅书》记载,“葛仙祠,在铅山县南西七十里葛仙山。宋元祐七年(1092年),乡人立祠祀之。元至正间(1341年—1368年),增建太极观,中造仙翁像。”
据历代郡县志载,汉以前葛仙山名云岗山,因汉末赤乌元年间(238年—251年)江左道士、医药学家、道教灵宝派创始人葛玄(后人称之为葛仙翁)在此炼丹、飞升,故易名葛仙山,又称葛山。
人文历史
葛仙山是“一山两教,道佛同修”。葛仙山供奉的是道教灵宝派始祖葛玄,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太极仙翁。《神仙传》中载:“汉建安四年,太极真人及太上玄一三真人于会稽虞山以《灵宝经》授太极左仙翁葛玄。”其后,葛玄辗转至江西杨村云岗山结庐修持。乡人感其灵验,遂改云岗山为葛仙山。葛玄羽化后,其侄孙葛洪成为灵宝宗的重要传人,葛洪从孙葛巢甫又进一步将古《灵宝经》发扬光大,著新《灵宝经》,并正式开山立宗,创灵宝派。葛仙山也自然成了灵宝派好地方——中华道教灵宝第一仙山。唐宋间,灵宝派昌盛。唐代懿宗皇帝,北宋英宗、徽宗,南宋理宗皇帝皆赐封葛玄、敕建仙山。来葛仙山创建佛教慈济寺的乃是鹅湖峰顶山慈济禅寺六堂之一“隆隐堂”的高僧大德。这鹅湖慈济禅寺的开山始祖又是唐代佛教界的大义慧觉禅师,他先后历经四朝皇帝,蒙赐锡杖、玉环,敕建鹅湖寺宅,为天下八大丛林之一。葛仙山慈济寺即为鹅湖峰顶慈济禅寺分寺。
葛玄在铅山修炼,历代郡县志均有记载。如:明代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铅书》记载:“(县治)南七十里,日葛仙山,其高三十有六,二十里,汉仙人葛玄之所筑也。爰有仙坛、香炉、水碙,皆铁冶。有仙井焉,有龙池焉,有上马石,下马石,息心石;有试剑石,字书精妙;有飞升台,悬峰凌虚;有鹤迹鹿蹄。”“铅山邑小,而道集其大,门辟以三:有朱吕二陆四儒也,有大义、智孚、云震三禅也;遡而上之,又有葛孝先焉。四儒兴于宋,三禅住于唐,而葛仙则始于汉。翘翘三氏之宗,皆萃之于铅山,铅山之学合三氏,而知所适从矣。”
佛教寺院的“慈济寺”匾额为中国佛协会长,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山上的石刻碑林是按道教太极衍生图和《洛书》布列,深含《易理》,堪称江南一绝。
贵溪人夏言,官居明代嘉靖年间内阁首辅。据说夏言对葛仙山仰慕不已,传言他曾请画家把山画下,悬于静室,时时观看,声声慨叹。夏言对葛仙山的喜爱是受到了他的前任、明正德年间大学士、内阁首辅费宏的影响,费宏是铅山人,和夏言也算是乡邻。费宏出任首辅后曾赴葛仙山祭祀,筹划扩建祠观事宜,并亲题匾额,议定每年开山门日期,留下了费宰相为葛仙山换夏布鼓的传说。费宏去世后,夏言奉旨护送费宏灵柩归里,趁便登葛仙山一览真容,了却平生心愿,留下了夏宰相梦中与葛仙翁论道,自叹不如,醒来后脱下冠袍玉带亲手披于葛仙翁塑像上的佳话。葛仙翁塑像即着宰相袍服,称为“天机内相”。山志记载夏言亲自议定每年十月一日为葛仙山关闭山门日期。
诗词
唐代白居易、李商隐、韦应物;宋代王安石、熊元复、金熙;明代姚昶、龚敞、柯仲炯等都登山游览祭祀,皆作诗文题咏,且多有佳句。白居易到葛仙山作诗曰“三天极目观,杨村山落下”;李商隐则赞葛仙山“日卧云霞窝,嵩华并五岳”;姚昶赞之曰:“儿孙罗列独巍然,磅礴应居太古前。”明代御史桂荣:“葛仙之山斗柄极,撑去东南天半壁”。内阁首辅夏言也坦言:“到此方觉宇宙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