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永福陵是南宋景炎皇帝 赵昰的陵墓。帝昰在景炎二年(1277)农历十二月在井澳坠海吓成疾病,至景炎三年(1278)农历四月十五日在硇洲病逝,不足10周岁(1269—1278),庙号为端宗。遗体于五月运往香山(今中山市)马南宝家。六月,宋末行朝移驻新会崖山,遗体于八月再运到崖山。九月初一下葬,称永福陵。但是,现在谁也找不着永福陵,它的确切位置一直是个谜。
地理环境
野史说“葬于海滨乱山之中”。然而,宋末行朝驻崖山是时间较久的一站,帝昰四月中逝世后, 直到九月初一才下葬,建造永福陵有较宽松的时间,不像后来建杨太后陵那样 仓猝、“莫辨其地”,还以观文殿大学士曾渊子任山 陵使,可见准备工作是认真、有序的,野史的这种说法显然不符合当时情况。
有怀疑在崖山奇石海面相对的一边,即崖门镇旧 石屋村。因这里有大石崛起覆盖似屋形而称村名,属三家(嘉)村即三村区域内,村后来荒废。该村不远的山上有一块横放的巨石,后面又一块大石凿有颜鲁体行书“宝安黄石来”5个大字,“来”字剥落又似“台”字。有人认为当时这里人迹不到,大石看似坟穴形,石刻难度大,内容不可解,怀疑是陵墓的暗记,符合野史所说的“葬于海滨乱山之中”,直至建国后仍有人提这种观点。但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清康熙《新会县志》卷五早已将此记为“仙人字画”古迹。该志记载:传说唐朝末年有奇人乘蟹出海,在这里写下这几个字后升空而去,蟹化为巨石,每当海风吹卷海浪,涌至山一样高,堪为奇观,清代建有“朝云亭”于旁边。道光《新会县志》认为:“宝安”为东莞古名,“黄石”合东莞南宋淳祐人黄石。可见5字意思是“宝安人黄石来过”,可排除是永福陵暗记的问题。
一些旧史说葬在“寿星塘”。“寿星塘”在什么地方?有的说在中山,但清代《广东新语》明确说“新会寿星塘”。据《崖山志》、《广东新语》等记载,相传旧时寿星塘有陵迹5处,显然是疑陵,是对真陵的一种保护措施。由于元朝统治者残酷杀戮,宋遗民、崖山民众当时为保护皇陵和保存个人性命,都不愿说出真迹的所在。因此,永福陵的具体位置后来渐无人知晓了。
据宋末流亡朝廷随驾大臣、目击者邓光荐所著《填海录》记载,永福陵在崖山,其可信性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上所指的崖山是在海中的整个崖山岛,包括今天的古井、沙堆镇除了后来冲积成陆部分以外的全部地方,这里山势连绵,有牛牯岭山、大岭山等,因此,如寻找永福陵应从整个大崖山去找,而不应局限于崖山祠所在的小山,因为它仅是狭义崖山,有史籍称为“崖山之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