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嗨,欢迎来到品牌网

全国服务热线:

品牌商入口
关注:  

扫一扫关注品牌网

客服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点赞: 98
为TA点赞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位于德法边境名城卡尔斯鲁厄,创办于1825年,是欧洲顶尖理工大学,在理工界具有极高的声誉。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设有11个院系,43个专业,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享有盛誉,先后有6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此学习深造;德国和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均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被接收。在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KIT位列第136位,2020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36位。

  • 院校隶属: 德国
  • 创建时间: 1825年
  • 学校校训: 教学(Lehre),科研(Forschung),革新(Innovation)
  • 学校地址: 德国巴登-符腾堡州
  • 学校官网: https://www.kit.edu/
  • 英文校名: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学校简介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简称为KIT)是一所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国际领先的教育和科研机构,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和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合并而成,因此其既是一所德国顶尖理工科大学,也是一所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因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突出表现和卓越的创新精神,KIT于2006年被德国科研联合会(DFG)评为首批三所德国精英大学(Elite-Uni)之一,另外两所为慕尼黑大学(LMU)和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这不仅是德国高校的至高荣誉,还意味着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

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创建于1825年,是德国历史较为悠久的理工大学,2003年欧盟大学科研影响力排名位居德国第2位,欧洲第6位。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创建于1953年,前身是德国的核物理研究中心,随着德国退出核能的步伐,如今的科研领域主要集中在核子物理、纳米技术、微系统、气候、环境、新能源等方面,属于国家级的大型研究中心,隶属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拥有雇员3800人。

学院设置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拥有11个院系,43个专业。院系分别为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地质与环境科学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计算机学院,机械学院,数学学院,物理学院,经济学院。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研究工作由多个大型的研究项目组织完成:1、KIT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那些对社会存在及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是KIT较大的研究单位;其拥有以下子研究中心:KIT能源研究中心,KIT材料、结构及功能研究中心,KIT基本粒子及天体粒子研究中心,KIT气候及环境研究中心,KIT信息系统技术研究中心,KIT车辆研究中心,KIT人力与技术研究中心。2、亥姆霍兹会主要负责能源研究、地球与环境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物质研究相关工作。

教学设施

KIT图书馆

两座分别位于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北校区及南校区的中心图书馆共拥有超过200万册纸质或电子版的涉及多领域及跨学科的书籍、研究报告及刊物,以便快速地满足学院24000名学生及7000名学者研究和教学上的需求。

KIT图书馆的藏书多属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大部分的书籍可以24小时通过图书馆的自助借还书系统进行借阅,并可以将藏书中没有的书籍添加到意愿单中,以便后续书籍的补充。两座中心图书馆能提供超过1300个可连接网络,硬件先进的用于学习工作的座位(其中南校区图书馆提供超过1000个座位)。

SCC

Steinbuch计算中心(SCC)是由原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中心及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计算中心合并而成。Steinbuch计算中心已并入联邦研究网以及州研究网,同时也服务于KIT校园内部的基础设施。计算中心安装有5台高性能计算机,分别是:KIT-高性能计算机HP XC3000、国家超级计算机HP XC4000、多个机构联合完成的InstitutsCluster、向量并行计算机NEC SX-8R、向量并行计算机NEC SX-9。

学校荣誉

荣誉

2019年7月20日,入选德国“精英大学”名单。从2019年11月起将接受政府每年共1.48亿欧元、长达7年的特别资助。

经济周刊

2020年德国《经济周刊》德国大学专业排名:信息学位列德国第2位,电气工程位列德国第2位,机械工程位列德国第3位,经济工程位列德国第2位。

THE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20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175位;2019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第135位,工程技术:世界第48名,全德第三(前两位分别是TUM和RWTH),自然科学:世界第46名。

QS

QS世界大学排名:2022QS世界大学排名第136位;2021QS世界大学排名第131位;2020QS世界大学排名第124位;2016QS世界大学排名第93位;

Q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机械、航天航空、制造:世界第37位;物理与天文:世界第42位;材料科学:世界第43位;化学、数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世界Top100。

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2020QS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36位。

U.S. News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2020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181位;

U.S. News世界大学专业排名:物理:世界第58位;化学:世界第65位;地质学:世界第53位;材料学:世界第66位。

其他

2003年欧盟委员会进行的第三次欧洲领先研究型大学科研影响力排名中,原卡尔斯鲁厄大学位居德国第2位,欧洲第6位。

著名校友

卡尔·本茨,德国工程师,汽车工业的先驱,奔驰汽车创始人,被称为“汽车之父”。他于1860年至1864年就读卡尔斯鲁厄大学,1885年他制造了第一辆汽车,1914年卡尔斯鲁厄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头衔。

爱德华·泰勒,1908年1月15日-2003年9月9日,毕业于卡尔斯鲁厄大学化学工程系,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有“氢弹之父”的称号。

埃米尔·冯·斯科达,德国企业家。他于1969年至1974年就读卡尔斯鲁厄大学机械系,1975年他建立了德国较大的主题公园之一“欧洲乐园”。

弗兰茨·吕罗,德国机械科学家,被称为运动学之父。

奥古斯特·蒂森,德国工业家,世界500强之一的蒂森克虏伯股份公司的创始人。

弗里茨·鲁道夫·君驰,德国计算机先驱之一,卡尔斯鲁厄大学物理系毕业,发明了虚拟内存技术。

弗朗茨·费伦巴赫,世界较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博世公司主席,卡尔斯鲁厄大学经济工程系毕业。

施特凡·宽特,宝马集团董事之一,拥有17.4%的股权,经济工程系毕业。

卡斯滕·施波尔,德国较大航空公司汉莎航空集团董事局主席。

迪特·采彻,1971年至1976年就读于卡尔斯鲁厄大学电子信息系,自2006年1月起担任前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董事局主席。

哈索·普拉特纳,世界较大商用软件生产商SAP集团创始人之一,2003年以前是董事局主席,现在任职于监视会。

迪特玛尔·霍普,世界较大商用软件生产商SAP集团创始人之一,于1988年至1998年任职董事局主席,2003年以前任职监视会主席。

克劳斯·奇拉,世界较大商用软件生产商SAP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斯鲁厄大学物理系毕业。

胡伯特·里普海尔,德国利勃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

历史沿革

原卡尔斯鲁厄大学历史

1825年10月7日,巴登的路德维希大公爵参考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École Polytechnique)的样式创建而成。

1865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大公爵将综合理工大学校升级为理工大学。

1888年,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在赫兹讲演厅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现在赫兹演讲仍然存在并被使用。

1900年,拥有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1904年,成为德国第一所录取女性就读正规学业的大学。

1967年,根据巴登符腾堡州法律,更名为Universität Karlsruhe(TH)“卡尔斯鲁厄大学”,也称为“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TH即Technische Hochschule(工学院)的缩写,这在德国大学中是独一无二的。

1969年,德国第一所培养计算机专业硕士生的大学。

1972年,成立德国第一个计算机系。

2006年4月11日,卡尔斯鲁厄大学与卡尔斯鲁厄科研中心(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签订合同,成立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

原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历史

1956年,作为反应堆运营公司被建立,随后更名为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

2002年归属于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

2004年1月,联邦精英倡议计划启动。

KIT建立

2006年4月11日,关于建立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合同由卡尔斯鲁厄大学的黑普勒Horst Hippler和埃斯特曼 Dieter Ertman以及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的珀普Manfred Popp和雷托Sigurd Lettow签署。

2006年7月1日,双方研究所的合作开始。

2006年10月13日,第一批德国精英大学结果公布,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IT),慕尼黑大学(LMU)以及慕尼黑工业大学(TUM)这三所高校胜出,这不仅是德国高校的至高荣誉,还意味着更多的政府资金支持。

2009年7月8日,巴登符腾堡州州议会通过了KIT合并法案。

2009年10月1日,合并法案正式生效,KIT成为了一个法律实体,既是一所大学同时又是一所亥姆霍兹联合会旗下的大型研究机构。

以上信息源自网络,数据截止至2016年3月,请以官网为准!

相关知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