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嗨,欢迎来到品牌网

全国服务热线:

品牌商入口
关注:  

扫一扫关注品牌网

客服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点赞: 89
为TA点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所属的普通高等学校,前身是194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担任第一任校长。学院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坚持弘扬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精尖”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发展成为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完整的大学。

  • 院校隶属: 中华全国总工会
  • 创建时间: 1949年
  • 学校校训: 刚健创新 和而不同
  • 学校代码: 12453
  • 学校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 学校官网: http://www.culr.edu.cn/
  • 联系电话: 010-88561818
  • 英文校名: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 电子邮箱: rsc@ciir.edu.cn

学校简介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由全总和教育部共建。学校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同根同源。

学校现有北京海淀和河北涿州两个校区,占地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4.58万平米。学校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90万余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106人,其中研究生189人,本科生4789人,专科生1128人。

学校多年坚持弘扬中国特色、劳动特色、工会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精尖”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发展成为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完整的大学。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会学院、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学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工匠学院)、工会干部培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劳模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外语教学部2个公共教学部;开设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财务管理、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社会学、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酒店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9个普通本科专业,酒店管理、旅游英语2个专科专业,招收劳动关系、工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管理四个方向的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师资力量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以建设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校为目标,培育和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截至2020年6月,全校共有教职工570人,其中专任教师366人。专任教师中,在聘教授53人,在聘副教授109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比53.82%。学校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基金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18人。

招生简章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证学校本科、高职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切实维护学校和考生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制定本章程。本章程适用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日制普通本科、高职招生工作。

第二条

1.学校全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院校代码:12453

3.上级主管部门:中华全国总工会

4.办学性质: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5.办学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到2029年建校80周年之际,将学校建成劳动关系和工会领域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

6.办学层次及基本修业年限:本科4年制、高职酒店管理2年制、高职旅游英语3年制。

7.校址及校区:学校注册地址为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学校设有北京校区和河北涿州校区。

北京校区: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邮编:100048)

涿州校区:河北省涿州市(邮编:072750)

第三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生工作全面贯彻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招生录取工作实行“阳光工程”,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高职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对本科、高职招生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和管理。

第五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高职招生委员会是招生工作的监督机构,负责本科、高职招生录取工作的政策监督及重大问题的督办。

第六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高职招生办公室是组织和实施招生工作的常设机构,具体负责普通本科、高职招生的日常工作。

第三章 招生计划

第七条 按照教育部有关计划编制工作要求,本着优化生源结构、促进区域均衡的原则,根据本校办学条件,统筹考虑社会需求、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等情况,合理制定年度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上报中华全国总工会及教育部审批,来源计划以教育部及各省级招生机构公布为准。

第八条 学校将计划总数的1%作为预留计划,主要用于均衡各省(区、市)生源质量、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预留计划坚持质量优先、公开透明的原则投放使用。

第四章 录取规则

第九条 根据教育部要求,执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综合衡量考生德、智、体、美、劳,择优录取。

第十条 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按照各省(区、市)招生规定进行录取。对于未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按考生报考学校志愿先后录取,即先录取本校第一志愿的考生,若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再考虑录取非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时,未完成的计划将根据各省(区、市)有关规定进行征集;如征集志愿生源仍不足,将剩余计划调剂到生源较好的地区。

第十一条 对于进档考生,采取分数优先原则,结合专业志愿,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各专业之间不设级差。最低录取分数线以上进档考生,当所报专业志愿均不能满足时,如考生服从专业调剂,将其调录到计划未满的专业;如不服从专业调剂,则予以退档。分数相同考生,以省(区、市)内排序先后为准,如省(区、市)内未规定排序原则,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综合科目的单科成绩。

第十二条 对江苏省进档考生实行“先分数后等级”的排序规则录取。本科录取时,学业水平测试基本等级要求为选测科目BB、必测科目5合格。对分数相同考生,依据选测科目等级由高到低择优录取,等级顺序依次为A+A+、A+A、AA、A+B+、A+B、AB+、AB、B+B+、B+B、BB;同分同等级考生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单科成绩。对内蒙古自治区考生实行 “招生计划1:1范围内按专业志愿排队录取”的录取规则。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海南省、上海市和浙江省按其公布的招生录取方案及有关办法执行,选考科目以所公布为准。

第十三条 根据各省(区、市)生源情况,确定提档比例。顺序志愿提档比例一般控制在当地同类招生计划数120%以内,平行志愿提档比例一般控制在当地同类招生计划数105%以内。

第十四条 录取时无男女比例限制。认可教育部和各省(区、市)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全国性政策性加分,最大加分不得超过20分,并按照加分后的成绩进行录取。

第十五条 2020年学校各招生专业的公共外语、专业外语教学均为英语。其他语种考生入学后统一改学英语,请非英语语种的考生谨慎填报。

第十六条 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招生专业录取批次按各省(区、市)规定执行。普通类专业参加普通本科、高职相关批次录取。艺术类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在各生源省(区、市)普通类专业相应批次录取并执行相应批次录取规则,授予学位为艺术学学士学位。我校按普通类专业录取的艺术类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学生转专业依据学校普通类专业的转专业规定办理。

第五章 其他

第十八条 学校在招生网站公布录取进展,所有录取考生可以通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招生网站进行录取结果查询。

第十九条 收费标准

1.新生学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020年学费标准:

本科:

安全工程、职业卫生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每人4600元人民币/学年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每人8000元人民币/学年

其他专业每人4200元人民币/学年

高职:

普通类专业每人6000元人民币/学年

2.住宿费标准:根据住宿条件,按照国家标准收取住宿费用。

第二十条 学校建有完备的“奖、助、贷、勤、补、减”学生资助体系,设有国家奖学金、全总奖学金等奖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以及勤工助学岗位。学生入学后,通过申请、评议、审核、公示等程序后予以落实各项资助政策。

第二十一条 录取后就读

1.根据有关规定,新生入学后,学校统一进行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对于复查不合格的学生,学校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2020级本科新生第一、二学年在涿州校区就读,第三、四学年在北京校区(本部)就读。2020级两年制高职专业新生第一学年在涿州校区就读,第二学年在北京校区(本部)就读。2020级三年制高职专业新生第一、二学年在涿州校区就读,第三学年在北京校区(本部)就读。

3.在规定年限内达到所在专业毕业要求者,颁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高职毕业证书;获得毕业证书且符合国家和学校学位授予有关规定本科毕业生,颁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普通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证书。

第二十二条 普通本科、高职招生办公室联系方式

招生咨询电话:010-68416757、010-68411395

邮编:10004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增光路45号

招生网站:http://news.culr.edu.cn/zhaosheng/

微信公众号:culrzhaosheng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若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政策不一致,以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政策为准。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解释权属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普通本科、高职招生办公室。本章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本章更新于2020年6月,最新章程以官网为准。

科学研究

学校大力发展科学研究和智库建设,拥有全国工会学研究会、中国工人历史与现状研究会、中国工会·劳动关系论坛等多个学术研究平台,大国工匠与劳动模范研究所、“一带一路”与劳动关系研究所等6个校属研究机构和中国职工发展研究所等18个院(部)属科研机构,形成了一支研究能力突出、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研究团队,在工人阶级与工会理论、劳动关系、劳动法学、劳动经济、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积极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设立了劳动关系和工会研究院,聚焦重大问题,服务国家战略,并通过编辑动态简报、撰写咨询报告、发布蓝皮书等形式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中央和全总相关决策提供智力服务。

开放办学

学校重视与国(境)内外教学及研究机构加强学术交流和联系,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加拿大、阿根廷、新加坡、越南、俄罗斯、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及港、澳、台湾地区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劳工组织等开展了合作与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国(境)外10多所高校定期开展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

历史沿革

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4月从华北联合大学分离建校的晋察冀边区行政干部学校。

1949年初,学校迁至天津,更名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

1949年9月,根据刘少奇同志的指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更名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同志兼任第一任校长。

1954年8月,经党中央批准并由刘少奇同志亲自审定学校校址,学校从天津迁至北京。

中国工运学院

1984年9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中国工运学院,系中央部委所属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为学校书写“中国工运学院”院名。

1985年,经教育部同意,工会学专业和劳动保护专业列入国家1985年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在全国工会系统统一招生。

1987年1月12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中国工运学报》(季刊)。3月正式创刊,公开发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彭真为《学报》创刊题词。1989年,《学报》改为双月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3年5月,中国工运学院改制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院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3年学院正式启动MP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劳动关系方向)、(工会工作方向)的招生培养工作。

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共同印发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关于共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意见》,学校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2018年五一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极大地鼓舞了学校继续办好劳模本科教育的信心,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弘扬特色创一流”的决心。

2019年4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成立。

(相关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2020年10月,具体请以官网为准)

相关知识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