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嗨,欢迎来到品牌网

全国服务热线:

品牌商入口
关注:  

扫一扫关注品牌网

客服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点赞: 59
为TA点赞

#湿地公园#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会仙湿地被誉为“漓江之肾”,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湿地内岛屿星罗棋布,山水相得益彰,集“山、水、田、园、林、沼、运”等景观要素于一体,以其岩溶湿地之典型、山水景观之秀丽、历史文化之深蕴而著称。该湿地风貌及其周边环境不仅在广西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平原风貌中也极为罕见,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典型湿地。

所在地/隶属: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
旅游景区级别:
2019年(3A)
湿地级别:
国家湿地公园2017年(正式)

基本情况

广西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境内,主要分布于睦洞村委。公园规划总面积586.75公顷,涉及睦洞、新民、山尾、四益、文全5个行政村26个周边村屯。其中湿地面积为493.59公顷,主要包括以睦洞湖为中心的湖泊沼泽湿地及龙头山、分水塘、狮子山及冯家鱼塘与分水塘至相思江之间的开凿于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古桂柳运河等湿地。整个湿地公园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约为2.8公里,东抵分水塘东渠,西接相思江,南至七星村,北至狮子山后山渔场。

历史沿革

据史料记载,在宋朝以前,会仙湿地的范围包括现临桂区四塘镇大湾村、会仙镇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马面村及雁山区雁山镇竹园村等大部分地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上世纪50年代,会仙湿地范围内尚有20余个湖塘,面积约25平方公里。至近代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周边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活动加剧,人们逐渐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与蚕食,水面面积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至今,仅留下较大的湖塘如睦洞湖、冯家湖以及分水塘等,主要分布在古桂柳运河以北的九头山、凤凰山、龙山、狮子岩、钟鼓山之间,湿地面积不足6平方公里。

地类现状

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586.7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107.81公顷(水田100.67公顷,旱地7.14公顷),林地总面积为82.22公顷,草地3.9公顷,水域面积为333.86公顷(河流31.03公顷,湖泊25.85公顷,坑塘276.98公顷),交通用地面积为0.15公顷,科教用地面积为0.16公顷,沼泽地面积58.65公顷。分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4大类。其中,湖泊湿地面积为25.85公顷,河流湿地面积为16.98公顷,草本沼泽面积为58.65公顷;人工湿地面积为392.11公顷。

生物资源

目前已知会仙喀斯特湿地有维管束植物108科241属316种,陆生脊椎动物共有234种,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即广西分布最北的“植物大熊猫”---野生稻原生种,主要分布在睦洞湖周边的沼泽湿地中,呈零星状分布。

陆生脊椎动物共有234种,其中,两栖类14种;爬行类29种;鸟类166种;哺乳动物25种。在这些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9种。

会仙湿地共有46种鱼类生活,会仙湿地底栖动物有30种,分属3门6纲。在30种底栖动物中以水生昆虫居多,有16种;腹足类次之,有4种;甲壳类3种,寡毛类3种,瓣鳃类和蛭类最少,各有2种。

会仙湿地浮游动物共有26科59属95种,其中原生动物8科16属21种,轮虫8科24属51种,枝角类6科11属15种,桡足类4科8属8种。

会仙湿地浮游植物有6门79属。

景观资源

(一)复合型湿地景观

湿地公园集“山景”、“水景”、“湿地生物”、“湿地文化”为一体,具有多样化的复合型湿地景观。睦洞湖碧波粼粼,分水塘草本沼泽茂密、古桂柳运河历史悠远、岩溶地貌惟妙惟肖、农耕文化深厚、名人辈出,集“山之雄、水之秀、物之丰、人之杰”于一身,文化内涵深厚。湿地以其分布之广大、岩溶湿地之典型、山水景观之秀美、历史文化之深厚,在全国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地区也是罕见的,广西则是独一无二,这也是桂林山水最为稀缺的资源。

(二)湖泊景观

湿地公园有大面积的湖泊湿地及库塘,洲滩众多,水道交错纵横,曲径通幽,水质良好。睦洞湖,又叫相思湖,位于古桂柳运河的中段,与古桂柳运河融为一体,素有“聚仙泽”和“水泊梁山”之称,是运河最为平坦的一段,是会仙喀斯特湿地的核心区域。湖中景色优美,波光荡漾,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绿树、红船、碧水、银波,百鸟争翔,景致极佳。

(三)古桂柳运河景观

古桂柳运河是古人利用浅埋岩溶地下水丰富的有利条件开凿而成,长15公里,共修建陡门24座、架桥11座,历代均有整修。运河将漓江与洛清江连接,使中原与广西乃至云贵高原通过水运沟通。由于近代以来陆路交通取代了古桂柳运河的沟通功能,古桂柳运河逐渐被废弃。现在运河上下草木葱茏之处或还残留有碑刻、陡门等遗址。

(四)生物景观

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公园内碧幽绝尘、清雅绝俗、滩涂芦苇、沉浮植物、湿地水禽、鹭鸟飞翔、蛙声鸟鸣、景观奇绝。充满自然、古朴、野趣、原生态,犹如人间仙境。睦洞湖是候鸟理想的栖息地,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量白鹭在此停留、觅食,水鸭瓮声瓮气的求偶声常常荡漾在湖面上。夏日坐在船上,凉风习习,夏日睦洞湖里荷花竞相开放,美不胜收,吸引了大量游人前来,移舟入荷塘,与莲花作零距离接触,感受“莲动下渔舟”的意境。

(五)天象景观

湿地公园气候宜人,风景绝美,四季竞秀,妙趣天成。广袤的湖面、孤峰突兀、山水结合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观日出日落、雨后彩虹、神湾夕照、雨后雾霭的绝好去处,天象景观随季节、时间、观测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景观效果。

文化资源

(一)著名的“运河”文化

古桂柳运河,又叫相思埭、南陡河、临桂陡河、南渠,旧《临桂县志》把桂柳运河与兴安灵渠相提并论,谓“北有灵渠,南有陡河”。它与兴安灵渠同为我国岭南地区的两大漕运奇观。

古桂柳运河开凿于1300多年前的唐长寿元年,是按武则天所信奉的“三星吉祥”格局而修筑。运河的中心起点是滚子岭东南的分水塘,该塘是筑相思棣,堵相思水而成,塘水面积30亩,地势高耸,分水东西流,有福星高照之意。东西两端,各有“禄、寿”二星呼应,运河颇有经天纬地之势。运河全长15公里,最宽处30米,最窄处6米,沿河建泥湖陡、磨盘陡等24座,架桥11座,均用料石砌就,运河沟通了漓江和柳江水系。

桂柳运河开凿后,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用于“粮食戈甲”的运输。其次是惠贾通商。桂柳运河与灵渠的连接对湘黔桂三省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运河开凿前,桂林到柳州的水路航线迂回曲折,长达500多公里。运河开凿后,航程缩短到150多公里。再次,具有灌溉功能。桂柳运河有调节洪水的作用,不仅可航,还可排,可灌。运河“能航、能排、能灌、农商俱赖”,是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经略两粤的重要航道,对祖国南疆的开发和建设,曾起了重要作用。

现存陡门、石桥及碑刻文物20余处。在运河分水塘分水闸遗址处曾留有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狮子岩上盛赞桂柳河的名句:“狮子岩前水长流,南临山景逍遥游。龙王庙内钟鼓响,虎仔桥上望客舟。”这里还有美国陈纳德将军指挥的援华抗日飞虎队遗址,林彪指挥作战的雷达台,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及将领冯云山在攻打桂林城演兵的军营、粮库和水军操练场。此外,还有民间传说的八仙飘海成仙后到桂林定居的八仙洲,道教胜地八仙宫以及八仙饮用的“灵泉”等等,可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较大的旅游发展空间。1987年5月列为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文化保护价值极高。

(二)水稻农作文化

临桂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是临桂的粮食主产作物。1999年,考古学家在距今15000-45000年间的临桂大岩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水稻硅化石,在会仙喀斯特湿地发现了植物大熊猫----原生野生稻,对我国稻作栽培、农业起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石桥文化

沿古桂柳运河就设有桥11座,目前保存的有新桥、会仙高桥、龙门桥、兴隆桥、铜桥等,均由石头堆砌而成,各桥造型各异,展现出会仙喀斯特湿地良好的桥文化与高超的建筑水平。新桥为单拱,由远而视,形如弯月。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历览相思埭运河,游历临桂的睦洞湖,又路过此桥,故有人称此桥为“乾隆桥”。会仙高桥结构合理,设计美观,做工精细,展现出强劲的力感和动感美韵。

相关知识文章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