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较为古老的名刹之一。
法源寺,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在法源寺内,不可不提的是那满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便紫雾般在暖春中开放,与寺中高可参天的古槐,墙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兰草,丁香树下悠闲跑动的放生动物,共同构筑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
景点景观
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是“华严三圣”,即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像,均为明代所造,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脑后背光,连座通高3.97米。
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雕刻工艺精湛,相貌庄严,在明代同时期的塑像中是上乘之作。
大雄宝殿两侧是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这是清朝时造像。在大雄宝殿中,沿南面有两个石柱的柱基,开关为卷叶莲瓣,从花纹上判断,应是唐初建寺时的原物。
法源寺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表情喜乐诙谐。弥勒像后则是勇猛威武的护法神——韦驮坐像,为明代铜铸,高1.70米。殿内两侧是明代铜铸造的四大天王像,极为珍贵,身高1.20米。
观音殿
观音殿就是原先“悯忠阁”所在地。“去天一握”的高阁现仅存台基,高一米多,周围砌以砖栏,观音殿则建于台上。此殿仿照故宫御花园万春厅的结构样式,外墙以十二柱为骨架,室内同样以十二根柱子支撑,结构独特。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史石刻、经幢等,其中以唐代的《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塔颂》是唐代书法大家李北海的作品。
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的宫殿,这里陈列着历代的佛像、石刻及佛教艺术珍品:中国较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制佛坐像、三国东吴时代的陶瓶、南北朝时的整石造像、唐代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代木雕罗汉像、元代铜铸观音像、明代的木雕伏虎罗汉像等,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楼,殿内以青砖铺地,供奉着巨大的明代木雕卧佛像以及各种珍贵经书。佛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艺术精品。1980年5月,日本国宝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时,曾在这里供奉了七天,先后有16万信徒和群众前来瞻仰、观看。
净业堂前立着一个巨大的石钵,双层石座,钵体周围雕刻着形似海浪的花纹以及山龙、海马、八宝等形象,技艺纯熟,极为精美。净业堂内供奉的是一尊明代铜制的毗卢佛巨像,在殿内触及屋顶(高4.58米),共分为三层,下层为千朵莲瓣巨座,每一个莲瓣上都镂有一尊小佛像;中层为四方佛,面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最上层则为毗卢佛像,庄严肃穆。
寺内设施
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纹相近。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围设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
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957年),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较为珍贵。
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净业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几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
净业堂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砖结构,高3.3米左右。
寺内文物
法源寺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
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另外还有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的艺术精品。
历史沿革
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
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
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实用信息
开放时间
全年8:30-16:00
交通线路
10路车到回民医院,6、109路教子胡同下车。地铁4号线菜市口下,西南出口。
荣誉及其他
1983年法源寺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