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简称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会址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号),是一幢沿街砖木结构一底一楼旧式石库门住宅建筑,坐北朝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至7月30日在楼下客厅举行。
中共一大会址在1952年后成为纪念馆,1959年5月26日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6月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7年全年纪念馆参观人次达83.5万,刷新了参观人次纪录。
馆藏陈列
基本陈列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层是观众服务设施,设有门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贵宾厅。二层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基本陈列即由“中共‘一大’会议室旧址陈列”和“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两部分组成。
中共“一大”会议室旧址在兴业路76号内,客厅正中是一张长方形的西式大餐桌,桌上摆放着茶具、花瓶和紫铜烟缸。餐桌四周围着12只圆凳,东、西两壁各有茶几1只,椅子2把,靠北墙板壁处还有两斗桌1只。客厅内所有家具物品的陈设均按有关当事人的回忆,根据原样仿制,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及其活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全过程。陈列室内还按照历史资料开辟了一个蜡像室,形象地刻画出当年出席中共“一大”会议的15位出席者(包括2位共产国际代表)围桌而坐、热烈讨论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的蜡像人物增强了陈列的直观性和历史感染力,成为参观中的新热点。
馆藏文物
纪念馆的藏品主要是鸦片战争以来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实物、报刊、书籍和照片。据2007年底统计,共有藏品10万余件,珍贵文物2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8套(416件)。
较为珍贵的文物有:五卅烈士墓残碑,汪寿华、郑覆他、王孝和、李白等烈士的日记、遗书和遗物,解放战争时期欢送上海人民呼吁和平入京请愿代表团大会场景照片,上海学生抗议驻华美军暴行联合会宣言,解放初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枚印章和第一块木牌以及在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附近发掘出来的24烈士遗物等。
其他珍贵文物还有《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著《资政新篇》、秋瑾烈士遗墨《光复军军制稿》、李大钊使用过的英文打字机等。
专题展览
纪念馆经常举办临时性的专题展览。
曾举办过“列宁生平事迹展览会”、“太平军进军上海一百周年纪念展览”、“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35周年展览”、“周恩来同志在上海史料展览”、“上海革命史迹图片展览”、“上海人民迎解放——纪念上海解放40周年史料展览”“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纪念李大钊一百周年诞辰史料展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1921—1949)——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史料展览”、“新时期上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展览”、“抗日战争与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图片展览”、“刘少奇在上海史料图片展”、“毛泽东遗物展”、“陈毅在上海”、“光辉的历程——中共一大至十五大图片展”、“馆藏文物精品”、“党风楷模周恩来”、“毛泽东与上海”、“邓小平与上海”、“永远的丰碑鲜红的党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海优秀共产党员图片史料展览”、“红色之源·上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4周年图片展”、“中共一大代表生平史料展”等。展出的重要文物有贺绿汀《游击队之歌》原稿、刘少奇名片、1937年8月朱德的照片、周恩来送给李华英的地图等。
专题陈列室先后举办了《马林与中国文献史料展》、《上海百年风云文物史料展》等多个临时展览。
2019年9月,纪念馆推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藏文物史料展,展出70位英烈的160余件文物
实用信息
交通信息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黄陂南路站、10号线新天地站
公交:146、42、109、911、926路、934路、大桥一线
参观方法
1. 该馆从2008年3月10日起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2. 开放时间为9:00 — 16:00(周一闭馆)。日接待观众总量控制为2000 人。
3. 个别观众须至领票处领取参观券,凭票入场(特殊情况时需凭本人有效证件领票)。
4. 20人以上(以实到人数为准)的团体观众,须由领队至领票处领取团体参观券,凭票集体整队入场。
5. 70岁以上老人、军人、残疾人凭有效证件优先入场。
历史沿革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黄陂南路374号,属事件类纪念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纪念馆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共一大会址的保护管理;对有关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文物资料的征集、保管、陈列和对中共创建历史进行研究;对中外观众的讲解和接待。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立于1952年,当时称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中共一大会议旧址于1951年踏勘确认。中共上海市委设立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管理委员会,夏衍任主任委员,领导中共一大会址的修缮和建馆工作。1952年初,会址修复竣工,成立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1952年9月,中共一大会址复原布置就绪,实行内部开放。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中共一大会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改名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并向社会公开开放。1986年,经上海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恢复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并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实行两块牌子一套机构。1984年3月,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馆舍建筑系利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树德里的原有房屋和西邻的辅助建筑,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树德里房屋建于1920年秋,共2排9幢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坐北朝南,清水外墙,大门上部均有拱形堆塑花饰,属上海典型的石库门建筑。后排4幢为黄陂南路(原贝勒路)374弄1-4号,前排5幢房屋为兴业路70-78号,其中中共一大会址即在76号(原望志路106号)。全部房屋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馆舍建筑均按照当年外貌原状修复。新扩建的辅助建筑于1999年5月竣工,新建筑的外貌与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相仿,保留20世纪20年代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民居风格。新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建筑面积2316平方米,位于兴业路82-94号。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自建馆以来,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公布为全国廉政教育基地,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公布为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集体、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红色旅游先进集体、全国德育教育先进集体和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等各种荣誉称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党支部先后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国和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
轶事典故
会议转址
1921年7月30日,在上海兴业路76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受法租界巡捕房的干扰而暂时中断。8月初的一天,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进行。
布局移置
1952年,大会会址修缮工程告竣后,同年9月会址内部布置就绪。当时中共“一大”会议室布置在楼上,开始内部开放,征求意见。但附近居民反映会址房屋曾经改建,已非当年原貌。当年的武汉小组代表董必武在视察后回忆大会是在楼下举行而不是在楼上。当时的房主人,李汉俊的嫂嫂薛文淑也反映,他们家放在楼下客厅的大餐桌从未搬到楼上过。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会址于1958 年重新按当年建筑原状进行修复,会议室亦按董必武和房主人的回忆布置在楼下。进入大门为天井,经过6扇玻璃长窗便是会议室,有长餐桌、圆凳、茶几、椅子、两斗桌及花瓶、茶具等家具物品。这样,会址从房屋建筑到内部布置都恢复了当年原状。
捐款扩建
1998年6月,纪念馆扩建工程开工,全上海市的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工程的义务劳动和自愿捐款。1999年5月,扩建工程在庆祝上海解放50周年纪念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