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嗨,欢迎来到品牌网

全国服务热线:

品牌商入口
关注:  

扫一扫关注品牌网

客服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点赞: 49
为TA点赞

#人文景观建筑#

唐代帝陵

关中十八唐帝陵,也称“关中十八陵”、“关中唐帝十八陵”、“唐十八陵”“大唐十八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唐京师长安(今西安)周边的唐朝十八位皇帝(若计女皇武则天在内则共十九位皇帝)的陵墓,均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帝陵依山为陵,气势雄伟,呈扇形环绕在京都长安周围,和长安城以及宫殿群一起构成全国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唐代文物、文化遗址景区。2014年,陕西省将开始建设汉唐帝陵群旅游专线。并计划将汉唐帝陵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门票参考:
免费
所在地/隶属: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
适宜季节:
全年
建议游玩时间:
3他
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第五批(唐)

十八唐帝陵简介

唐代从公元618年建国,至公元907年灭亡,历时289年。共21帝20陵(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乾陵),除昭宗李晔( yè)的和陵和哀帝李柷(zhù )的温陵分别在河南偃师和山东菏泽外,其余18座陵墓集中分布在陕西省乾县、礼泉、泾阳、三原、蒲城、富平6县,东西绵延100余公里。几乎与渭水汉九陵成平行一线。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昭陵和贞陵周围一百二十里;乾陵周围八十里;泰陵周围七十六里;定、桥、建、元、崇、丰、景、光、庄、章、端、简、靖等13陵周围四十里;献陵周围二十里。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曾对18陵进行整修,树立题碑。

关中十八唐帝陵

唐十八陵分布于渭北六县:依次为乾县的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僖宗靖陵;礼泉的太宗昭陵、肃宗建陵;泾阳的宣宗贞陵、德宗崇陵;三原的高祖献陵、敬宗庄陵、武宗端陵;富平的中宗定陵、懿宗简陵、代宗元陵、文宗章陵、顺宗丰陵;蒲城的睿宗桥陵、玄宗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

唐的大陵制度沿袭汉代,是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岁月,将堆土为陵转变为依山为陵的产物。唐代290年的历史中先后出现了20位帝王,除去末代两帝不在陕西安葬外,其余都葬在长安以北的塬上,地跨号称“唐十八陵”。陵区一般可以分为3个部分:陵山、陵园(内外城)、下宫和陪葬墓群。

陵山的选择必须要巍然独特、气势俊秀,站在山陵之巅向南近可以俯视整个陵园,向远可以眺望泾、渭大川。当初,唐德宗的葬礼有日本使者参加,他跟随到了嵯峨山,看到其气势壮观,深为震撼,回国后广为传颂,后来把京都近郊一座山命名为“嵯峨山”,太子的宫邸亦称“嵯峨院”,及至太子即位便是历史上的“嵯峨天皇”。[1]

十八唐帝陵凿筑

唐代帝陵从唐太宗李世民葬九嵕山开始,除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外,都构筑在山上。“依山为陵”一方面是为了显示气势雄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盗。陵园的平面布局自乾陵开始形成定制,墓室凿在山南的半腰处,高踞陵园北部,为全陵主体建筑,四周筑围墙,分内外两道,内城墙四面设门,南门内修筑献殿。外墙南面有3道门,石刻群(石狮、王宾像、碑石、石人、石马、鸵乌和华表)置于由南而北的第二、三道门之间。第一道门外分布着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此外昭陵因山南地形险阻,在陵北玄武门内修筑1座祭坛,是举行大典的场所,为唐十八陵中所仅有。[2]

帝陵石刻

唐帝陵石雕是一部艺术版本的《资治通鉴》。唐帝陵留下的大量石刻造像,包括石虎、石狮、犀牛、蕃像、石碑、石人、仗马、鸵鸟、翼马、天鹿(独角兽)、獬豸、华表、石羊等十余种。原有石刻(不包括陪葬墓)共一千余件,如今包括残件在内仅存不足五百件。

帝陵石刻的艺术变化,是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大唐帝国的兴衰。十八唐帝陵石刻大致可分为4期:

①、初唐时期,献、昭陵石刻群组合尚无定制,献陵使用石虎守陵,石刻风格雄健有力,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格。

②、盛唐时期,包括乾、定、桥3陵,石刻群组合制度化,石刻群气魄雄伟。

③、中唐以后,包括泰、建、元、崇、丰、景、光、庄等8陵,石人中出现相对而立的文臣和拄剑武将,石马矮小,石刻制作粗疏、体态无力、线条松散,说明安史乱后,唐王朝政治、经济由盛转衰。

④、晚唐时期的章、端、贞、简、靖5陵,石刻体态瘦小,神情萎靡不振,反映了唐王朝政治、经济窘困,已濒临灭亡。

唐陵石刻通常分为三期:第一期(初唐献陵、昭陵),形制特大,风格雄健,组合尚未形成定制,但对其后影响甚巨。如献陵四神门外置石虎,到乾陵之后易为石狮;昭陵六骏,嬗演为北神门外仗马三对。第二期(盛唐桥陵、乾陵、定陵),承袭前期形制大的特点,且种类和数量俱增,雕刻精湛,造型生动,组合基本形成定制。如神道上,一般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兽、驼鸟、仗马、翁仲及蕃酋像等。第三期(中、晚唐诸陵),形制趋于卑小,雕刻走向粗简,显露了唐王朝江河日下之势。

盛唐巨作

隋文帝篡周灭陈统一中国,为经济文化的全面恢复和发展涤讪了基础,同时也为陵寝制度的复兴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条件。如文帝的泰陵封土而成,高五丈,周数百步;但二世而亡,终于没有能够在这方面写下更大的手笔。然而,继隋而起的大唐,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创造了高度繁荣的物质、精神财富,在中国建筑史上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尤其是皇家建筑,无论是宫殿还是陵寝,规模的宏大,气派的雄伟,均堪与汉代相媲美。

下宫群臣

在各陵的西南都发现有建筑遗迹,文献称之为“陵下宫”(俗称皇城)。可能是当时守陵官员和宫人居住的地方。以宗室、功臣陪葬是唐代皇室埋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封建帝王给予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殊荣,亦是笼络人心,巩固政权的手段。陪葬墓的外形,主要有3种:

①、封上堆呈覆斗形,四周有围墙,南门有1对土阀,阀南立石刻,一般为皇室人物的墓葬,如昭陵的常乐公主墓、城阳公主墓,乾陵的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

②、圆锥形墓。多为文武大臣,少数为皇族,这种类型数量最多。

③、象山形墓。仿照汉茂陵卫青、霍去病墓的形制修筑,如昭陵的李靖墓起冢象征铁山、积石山,李勣墓起冢象征阴山、铁山、乌德健山。

初唐帝陵

唐献陵

唐献陵是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陵寝,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徐木乡永合村。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李渊驾崩,葬于献陵。献陵修建之初没有陵邑,分为内外二城,规模宏大壮观。内城四门各有石虎一对,南门外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和石犀,献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径东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园的周围分布有67座皇亲重臣陪葬墓,宛如众星棒月,将献陵衬托得十分壮观。献陵石刻浑厚质朴,健壮豪放,造形刚毅沉稳,气宇轩昂。

四门的石虎硕大威武,高近2米,眼神机敏,四肢强健有力,形象栩栩如生。御道的两端有一对体形高大的石犀。南门外立有8米高的华表,上蹲犼兽,下雕盘龙,八棱形的柱体刻满了花纹,显得庄严肃穆。

献陵石刻具有浓郁的初唐艺术风格,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献陵坐北向南,地面建筑378间,墓道呈覆斗形,陵高31米,长宽均为100米,陵台为覆斗形,位于陵园中部偏东,底边东西长139米,南北长110米,顶部东西长30米,南北长10米,高19米。关于献陵的营建规划,唐太宗曾下诏有司讨论,决定按东汉光武帝原陵高六丈的规模营建。现存高度与记载大体一致。内城四面有门,门内各有一对石虎,把守四门,眼神机敏,四肢健劲,南门外300米,有一对石犀,又约100米处,有一对石华表。整个石刻品类极简,但雕刻艺术价值很高,浑厚质朴,造型刚毅,健壮粗犷,豁达昂扬。如华表座上浮雕的龙和顶上圆雕的狻猊,用笔十分简洁,赋形又极为生动。圆雕的虎、犀,形体高大,用写实的手法镌刻出猛兽的形象,粗壮的躯体,简练的线条,追求逼真而不注重外表的装饰,既刻画出兽性,又不致人望而生畏,且能逗人喜爱,这是唐陵石雕艺术的代表和精品。献陵附近还有不少初唐功臣贵戚陪葬冢,共有67墓。

唐昭陵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距西安市70公里,距咸阳市30公里,距咸阳国际机场2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从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余座,主要有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温彦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上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徐懋功、尉迟敬德、程咬金、张士贵、郑仁泰、长乐公主、韦贵妃等40余座陪葬墓,遂建成了占地面积53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陈列面积2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馆。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说是因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

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昭陵工程是由唐代著名工艺家、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坐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长安由宫城、皇城和外廓城组成。宫城居全城的北部中央,是皇帝起居的地方,皇城在宫城之南,为百官衙署(即政治机构),外廓城从东南北三方拱卫着皇城和宫城,是居民区。

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在地下是玄宫,在地面上围绕山顶堆成建为方型小城,城四周有四垣,四面各有一门。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驾设栈道,栈道长400米,即230步,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象对待活人一样对待皇后,待太宗葬毕,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三干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二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

词条所在榜单

相关知识文章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