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铁像寺位于成都市高新区(南区),据《华阳县志》记载:明代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掘地得铁铸释迦牟尼佛像,因建寺供奉,即以铁像名寺。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及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屡次重修。四十年代,由爱国高僧能海上师进藏学法后开创为汉族地区(简称汉地)七个金刚道场之中唯一的尼众道场。开放至今,来寺闻法修慧朝拜的信众盛多。信众们深感每来一次,受益匪浅,能听闻正法,净化心灵。
为了铁像寺的发展,提升佛教文化品位,本寺住持果芳法师早在1998年就向高新区提交报告,申请为寺院划拨土地,完善总体规划。承蒙上师三宝的加持,在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对铁像寺的关心和支持下,上级于2008年9月正式为铁像寺划拨土地6.5亩。该寺尼众不辞辛劳,勤劳勇敢,于2009年正式开工修建宗喀巴大师殿,现大师殿已竣工,护法殿及其他建设将陆续启动。
感恩各级人民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铁像寺全体尼众在住持果芳法师的率领下,牢记隆莲老法师,定静老法师的教导,绝不辜负善知识心血,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继承海公上师的家风,不赶经忏、不向外化缘等,依法依戒,勤修三学。
建设沿革
1966年到1976年我国出现“十年动乱”,寺庙虽遭到严重破坏,铁像寺的尼众不避艰苦坚守道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很快得到落实。迎来了佛日重辉,法轮常转的盛大喜日。全寺僧尼在隆莲法师和定静法师的率领下,发扬古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光荣传统,大家福慧双修,勤俭节约,在经济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兢兢业业,很快修复了铁像,重新装塑穿金,并塑起了左右文殊、弥勒及宗喀巴大师等像。使铁像寺逐步恢复旧观,赢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铁像寺山门的匾额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院内殿堂巍峨,草木葱郁,屋舍俨然,清新雅静,安宁祥和。整个建筑既独立成院,又浑然一体。一进山门便能看见雄伟的观音殿,殿内供奉一尊金丝楠木慈悲庄严的观世音菩萨坐像,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在大千世界深受各类众生的敬仰。第二重大雄宝殿系明代建筑,保存了繁复的窗花。成都经过明末战乱,明朝寺庙保存者甚少,这也算硕果仅存了。宝殿内佛像以铁铸释迦牟尼为主尊,左为文殊菩萨,手持经书及慧剑,右为弥勒菩萨,手持宝瓶及法轮。藏传佛教以文殊菩萨为深观(空宗)传承之首,以弥勒菩萨为广行(有宗)传承之首,辅翼释迦牟尼,称为二大车,代表释迦牟尼一代时教。此种造像布局,亦为汉地寺院所无。
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琉璃瓦屋顶,以法轮双鹿为脊,仿藏传建筑风格,后又逐步建了大觉堂,普同塔、观音阁等。
“十年动乱”中被艾用的殿宇土地落实政策后暂退还十亩,但仅这十亩地太少,不能满足需要,为了弘法利生,更好的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该寺又申请将铁像寺南方的土地收回约十亩,用以扩大殿堂(主要修建宗喀巴大师殿、护法殿及配套设施),有利于接引信众,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作贡献。
铁像寺现有土地三十余亩,尼众有数十单人,早晚上殿都按照宗喀巴大师格鲁巴派能海上师的法本修持,全寺僧尼继承道场家风,严谨丛林生活,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爱国爱教,勤修三学,严净毗尼,六和共修的精神,每天著衣持钵,上殿过堂,半月诵戒布萨,每年结夏安居。为了继承宗喀巴大师的法流永传不断,隆莲法师还特别为铁像寺部分尼众传授了《毗卢仪轨》、《大威德》等密宗修持法本,其中《毗卢仪轨》更为稀有,这是和开元三大士所传唐密同一性质的瑜伽部密法,可以说是唐密绝学的复兴。宗大师之妙法殊胜难得,隆莲法师常告诫铁像寺尼众“要好好守住道场,永远保持海老上师的家风……”。铁像寺全体尼众发愿“不负善知识的重望,牢记善知识的教诲,以实际行动回报四恩三有,祈求天下善知识长久住世,广度群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