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花山岩画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古代岩画之一,其融整体(左江岩画)的规模宏大、单体(自身)的气势雄伟、个体人物(岩画中)体形硕大之"三大"特征于一体,从而形成的雄阔气势为其他岩画所不能比拟;花山岩画的图像大多采取平面塑造即投影单色平涂的创作方法,用特制的软笔在岩壁上涂抹图像轮廓,形成"剪影"般的艺术效果,造就了花山岩画粗犷的外貌及活跃的动感,具有极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壮民族先民绘画艺术的不朽杰作及传承基础。
2003年,广西在全区的文化申遗中筛选出一批重点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花山岩画被列入其中;经过崇左人十几年的努力,2016年7月15日15时20分,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广西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第一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
发掘地区
广西左江流域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大新、天等、凭祥等县市的沿江地区都分布有崖壁画,共79处,这些崖壁画多集中在江河转弯处宽大、平整、垂直壁上,陆地石壁和洞穴也有少量分布,花山崖壁画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全幅画长135米,高44米,分布在宁明县明江耀达河段的花山崖壁上,画有朱红色人物1300多个;最大的高达3米,最小的仅0.3米,间有少量兽类和器具,规模宏大,内容十分丰富。所画人物有双脚“八字”蹲、两手上举和双脚下弯、两臂前撑等姿态。每组画中,常见一高大的人位于人群中央,腰佩刀剑,旁边有铜鼓、狗和马等形象,似是作战会师、庆祝大会或集体娱乐等场面。据专家考证,这些崖壁画绘制于战国早期至东汉之间,是壮族先民通过图腾崇拜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其线条粗扩,造型古朴,历经数千年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可见,不仅在广西,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
地理环境
花山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温暖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高温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9℃~22℃,平均降雨量1242.2毫米,且多集中于6月~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3.3%。
发源于十万大山的明江自南而北流经本区,花山以上流域面积约4185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83.9立方米/秒。据历史记录花山地区最大洪水位为116.407米。
花山地区处于弄岗自然保护区西南端,属峰丛洼地地貌区。区内由基座相连的山峰簇拥。山峰主要由石炭系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山峰之间大小不等的封闭性溶蚀洼地十分发育。洼地规模一般直径为几十至数百米不等,最大者可达千米以上,洼地内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覆盖,并发育有一至数个溶斗、落水洞或消溢洪洞。
文物保护
宁明花山岩画,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其年代为距今1680年至4200年。花山岩画在几千年的自然地质营力的作用下,产生了严重的病害。近年来,花山岩画的保护受到了社会的关注。2004年4月,国务委员陈至立批示,加强对花山岩画保护的指导。同年5月。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吴恒进行现场调研,对花山岩画的保护与利用作出重要指示。2006年12月,花山岩画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1988年,花山岩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以花山岩画为中心的花山风景区被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11月,花山岩画以 文化、自然“双遗产”的形式,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6年12月,花山岩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国家文物局已确定将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2016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5年初,我国将向世界遗产中心秘书处递交完整的申报材料,并接受遗产评估专家到花山岩画现场考察评估。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第40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项目。该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界遗产名录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