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嗨,欢迎来到品牌网

全国服务热线:

品牌商入口
关注:  

扫一扫关注品牌网

客服微信号

关注公众号

点赞: 74
为TA点赞

#基督教堂#

土耳其圣索菲亚大教堂

索菲亚大教堂的名字源自希腊语“Ἁγία Σοφία”(上帝智慧)及拉丁语“Sancta Sophia”,原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一度成为清真寺,现时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所博物馆。除了在1204年至1261年成为拉丁帝国的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间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1453年5月29日,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转为清真寺,直至1934年被世俗化。

所在地/隶属: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建议游玩时间:
2~3小时
免票时间:
-

简介

起源

(希腊语:Ἁγία Σοφία,英语: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拉丁语: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语:Ayasofya)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大教堂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而命名,因此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 Σοφία)。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Sancta 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

发展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设计的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刚竣工时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奥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一度将大教堂转变为清真寺,还将钟铃、祭坛、圣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盖基督教镶嵌画。日后又逐渐加上了一些伊斯兰建筑,如米哈拉布、敏拜尔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楼。

随着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1934年该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义。1935年2月1日,这座建筑重新以博物馆的身份对世人开放。

作为接近500年来伊斯坦布尔最重要的清真寺,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众多奥斯曼帝国时期清真寺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蓝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Kılıç Ali Paşa Mosque)的模范。

建筑特色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最佳的现存范例,其马赛克、大理石柱子及装饰等内景布置极具艺术价值。大教堂的富丽堂皇及精美粉饰令查士丁尼也不禁声称:“所罗门!我已经超越了你!”(Νεν^3;κηκ^0; σε Σολομa4;ν)。查士丁尼监督著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保持着最大教堂的地位达一千年,直至塞维利亚主教座堂的完成。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筑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筑的第一个杰作。它在建筑及礼仪方面的影响深远并普及至正教会、天主教会及穆斯林世界。大教堂最大的圆柱高19至20米,直径约1.5米,以花岗岩所制,重逾70吨。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将巴勒贝克、黎巴嫩的八个科林斯柱式拆卸及运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

教堂内部的空间广阔,结构复杂。教堂正厅之上覆盖著一个最大直径达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圆顶,圆顶直径较万神庙的穹顶直径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却多了四分之一。圆顶下连绵的拱廊使圆顶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个拱形窗户引进光线,使室内呈现色彩。由于经历过为数不少的维修,圆顶已经不是绝对圆形的底座,圆顶略呈椭圆,其直径介乎31.24米至30.86米之间。

圆顶由穹隅支撑,该四个三角凹面砖石结构解决了在矩形地面上竖立圆底穹顶的难题。圆顶的重量通过穹隅,由角落的四条巨型柱子支撑。圆顶看似就在这些柱子的四个大拱形之间浮起。在奥斯曼帝国时代,建筑师米马尔·希南建造扶壁加以巩固。

在教堂的东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圆顶伸展,形成了半圆座谈间。这种圆顶层次创造了在主圆顶下的广阔椭圆空间,这在近古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如此,圆顶的重量依然造成问题,因此需要在外面建造扶壁。

室内地面铺上了多色大理石、绿白带紫的斑岩以及金色的马赛克,在砖块之上形成外壳。这些覆盖物掩饰了柱墩,同时使外观看起来更加明亮。

在外面,简单的灰泥墙突显了拱顶及圆顶,而外墙的红黄之色是十九世纪复修时由建筑师福萨蒂加上的。

圆顶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圆顶因其建筑师对圆顶的创新想法而使艺术史学家、建筑师及工程师产生了兴趣。圆顶由穹隅支撑,这在此前是从未出现的。穹隅可令圆顶得以接驳在下面由柱子组成的方面。穹隅不仅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美学效果,又可稳定圆顶的侧面,使圆顶的重量得以引向下方。

虽然这种设计有助于稳定圆顶及其周边的墙壁和拱形结构,但是建造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壁却弱化了整体建筑的结构。砌砖工人使用了更多的砂浆,而不是砖,使墙壁较为弱。如果工人能够在铺设另一层砖块之前先让砂浆凝固,结构会更为稳固,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在建筑上面架上圆顶,由于下方的砂浆仍未干透,圆顶的重量使墙壁向外弯曲。这使得伊西多拉在重建圆顶之前必须先把内壁建好,垂直的墙壁方能支撑新圆顶的重量。在重建时作出的另一个可能的改动是圆顶的高度,伊西多拉把圆顶的高度提升了大约6米,使侧面的力量减弱,圆顶的重量更容易可以卸到墙壁上。

关于原圆顶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师如何在圆顶的底部摆设40个窗户。圣索菲亚大教堂闻名于其营造的神秘光线效果充斥在正厅各处,使圆顶看起来悬浮在正厅之上。这大概是由于圆顶的形状像扇贝壳或伞的内部,伞骨由伞的顶端延伸至底部。这些“伞骨”使圆顶的重量在各个窗户之间流向穹隅,最终抵达根部。

这些独特的设计使圣索菲亚大教堂成为近古时代最先进的纪念建筑物。

净洁瓮

在穆拉德三世统治时期,两个庞大的大理石净洁瓮在帕加马被带到圣索菲亚大教堂,它们是来自古希腊时期,由一块大理石雕刻而成。

前廊及大门

帝国大门是外门廊及内门廊之间的主要大门,是帝王专用的大门。大门之上的拜占庭马赛克描绘了基督和利奥六世。

外门廊北部的一条斜道通往上层。

上层楼座

上层楼座被设置成马蹄形,环绕着教堂正厅,迄至后殿。上层楼座保存著多个马赛克,那里是供皇后及其宫廷人员专用。保存得最好的马赛克位于上层楼座的南部。

皇后包厢

皇后包厢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上层楼座的中央。皇后及其宫廷人员可在这里观看在下方举行的仪式。一颗球形、绿色的石头标明了皇后的坐驾。

大理石门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大理石门在上层楼座的南部,供教会会议的参与者使用,他们经大理石门进出会议厅。

布置

当初在查士丁尼的统治下,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墙身铺上了大理石厚板及拱顶的马赛克作简约的设计,在讲坛的拱肩处还可见到天使长加百利及米迦勒的马赛克,示默者保罗赞颂过一些艺术布置。楼座的拱肩则以割切作法来装潢,以黑色的大理石为底,在其上嵌上珍贵的白色大理石切片,显示花卉及鸟类的图案。后来加上了人物马赛克,它们在圣像破坏运动时期被摧毁。现存的马赛克是后圣像破坏运动时期的。各种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宝物、圣物、精品及画像逐渐成为了惊人的珍藏。除了马赛克,很多人物马赛克在九世纪后期被添加,包括中央圆顶的基督图像、鼓室下方的正教会圣人、先知及教会长老、与教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伊格内修斯(Ignatius)以及楼座四福音书的一些图像。

马赛克

多个世纪以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马赛克布置相当华丽。这些马赛克描绘了圣母玛利亚、耶稣、圣人、帝王及皇后,还有其他纯粹装饰性的几何马赛克。

1204年,君士坦丁堡遭到洗劫,拉丁十字军肆意破坏城内重要拜占庭建筑的贵重物品,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黄金马赛克。组织入侵君士坦丁堡的恩里科·丹多洛把许多劫掠得来的物品运到威尼斯。

圣索菲亚大教堂在1453年变为清真寺,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具象的影像,许多马赛克都被石膏覆盖。不过这些马赛克并没有被一次性地全部被覆盖,一些十七世纪的纪录反映访客依然可在教堂内看到基督的图像。在1847年至1849年间,加斯帕雷和朱塞佩·福萨蒂负责修复圣索菲亚大教堂,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让他们记录他在修复期间发现的马赛克。他们的修复工程不包括维修那些马赛克,在记录下这些图像后,福萨蒂兄弟再将它们覆盖,包括把教堂中央原先暴露的两个炽天使马赛克覆盖。现今可在教堂看到四个这些图像,其中两个被福萨蒂兄弟复原,以替代在当时已不存在的两个图像。福萨蒂兄弟以绘制的方式复原破损的马赛克,有时更将它们重新设计。福萨蒂兄弟留下的记录成为了在1894年地震被完成摧毁或部分损毁的马赛克图像的原始记录,这些马赛克包括位于圆顶的基督神像、今未能识别的“贫困之门”上的一个马赛克、一个以珠宝装饰外层的十字架图像及大量天使、圣人、牧首及教会长老的图像。缺失的图像大多位于教堂的两个鼓室里。

1、帝国大门马赛克

帝国大门马赛克位于帝国大门上的鼓室,帝国大门是帝王进出教堂专用的大门。根据分析显示,帝国大门马赛克是九世纪晚期至十世纪早期的作品。马赛克上显示的光环可能是代表利奥五世或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七世向基督神像躬身,马赛克上的基督神像坐在饰有珠宝的宝座上祝颂,左手拿着一本打开的书籍。书上写道:“和平与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约翰20:19;20;26;8;12)在基督的两肩处各有一个圆雕:左方是握有权杖大天使加百利,右方是圣母玛利亚。这些马赛克表达了基督将永恒的力量赐予拜占庭皇帝。

2、西南大门马赛克

西南大门马赛克位于西南大门的鼓室,来自944年,它在1849年福萨蒂负责复修工作时被发现。马赛克上的圣母坐在没有椅背的宝座上,双脚安放在以珍贵小石修饰的台座上,儿童时代的耶稣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着卷轴,给予祝福。站在圣母左方的是身穿礼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给圣母,在他身边的文字提到:“圣人及伟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一世则站在圣母右方,把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模型呈给圣母。圣母头项两侧的圆雕刻有花押字“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缩写,意指“上帝的母亲”。

3、后堂马赛克

后堂马赛克是后圣像破坏运动时期的首个马赛克,它是由牧首佛提乌斯一世(Photios I)、拜占庭皇帝米海尔三世及巴西尔一世于867年3月29日揭幕的。后堂马赛克位于后堂高处的半圆顶。马赛克上的圣母玛利亚坐在没有椅背的宝座上,儿童时期的耶稣在她的膝上,她的双脚安放在台座上。这幅马赛克被相信是复原自六世纪的一幅马赛克,该马赛克在圣像破坏运动时被毁坏。这马赛克被放置在原本是金色的底面上。位于后堂讲坛的大天使加百利和米迦勒肖像同样都是来自9世纪。

4、皇帝亚历山大马赛克

对于第一个来访的游客来说,皇帝亚历山大马赛克不是太容易能够找到,它位于第二层天花的暗黑角落处。马赛克描绘著皇帝亚历山大全身穿戴着特别服饰,右手持卷轴,左手执带球十字架(Globus cruciger)。1849年,美国拜占庭研究所(Byzantine Institute of America)的创办人托马斯·惠特莫尔(Thomas Whittemore)获得维护皇帝亚历山大马赛克的准许,它被认为在1894年的地震中被摧毁。在惠特莫尔逝世了八年后,研究员罗伯特·范尼斯(Robert Van Nice)在1958年发现了皇帝亚历山大马赛克的大部分。它不像其他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马赛克那样被石膏覆盖,皇帝亚历山大马赛克只是被油漆简单地覆盖,与周边的马赛克图案没有两样,因此被隐藏得很好。惠特莫尔的继承人保罗·A·安德伍德(Paul A. Underwood)把它清理。

5、女皇佐伊马赛克

在南楼座东侧墙壁上的女皇佐伊马赛克出自11世纪。马赛克上的基督神像身穿深蓝色长袍(拜占庭艺术的习惯),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颂的同时左手拿着圣经,在他头项的两侧分别写有“IC”及“XC”,意指“耶稣基督”(Iēsous Khristos)。身穿礼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别在耶稣的左右侧。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钱包,象征着他在教堂的奉献;佐伊女皇手持卷轴,象征着她作出的奉献。君士坦丁九世头上的文字写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诚地皇帝、罗马帝王、蒙那马裘斯”。佐伊女皇头上的文字写道:“佐伊,非常虔诚的奥斯古塔”。他们原来的头部已被刮去,现时那三个是后来替换上的。早期版本的马赛克可能显示佐伊女皇的丈夫罗曼努斯三世(Romanus III)或她的养子米海尔四世(Michael IV)。另有一说法认为这幅马赛克原本是描绘著更早期的皇帝及女皇,后来被换上这个版本。

6、科穆宁马赛克

科穆宁马赛克与女皇佐伊马赛克同样位于南楼座东侧墙壁,出自1122年。马赛克上的圣母玛利亚如同其他拜占庭艺一样身穿深蓝色长袍,她把儿童时的耶稣抱在膝上,耶稣以右手祝颂的同时左手执卷轴。约翰二世站在圣母右侧,身穿镶有贵石的服装,他呈上钱包,表示皇室对教堂的奉献。女皇伊林娜站在圣母左侧,她身穿礼服呈上卷宗。邻近的一条壁柱描绘着他们的长子亚历克修斯·科穆宁,他忧伤的脸容反映他在1122年死于结核。从这幅马赛克可以看得到它与女皇佐伊马赛克的分别。科穆宁马赛克上的人物面容更为逼真,不再使用理想化表述。马赛克上的伊林娜女皇有着一头编成辫子的金发,显示她的匈牙利血统,而约翰二世的面目威严。

7、三圣像马赛克

三圣像马赛克可能出自1261年,它被用来表示结束了57年罗马天主教的统治,回归正教信仰。这是第三幅位于上层帝王楼座的马赛克。三圣像马赛克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调而被广认为圣索菲亚大教堂最精良的马赛克。该马赛克的风格与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的意大利画家近似,如杜乔(Duccio)。马赛克上圣母玛利亚及圣若翰洗者的面部轮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们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后的审判怜悯人类。马赛克下半部已严重败坏,大概是因为马赛克邻近窗户,受到雨水冲刷。该马赛克被视为拜占庭图画艺术复兴的起始。

8、北鼓室马赛克

北鼓室马赛克展示了多位圣人,该马赛克的位置相当高,无法触及,因而能够保存至今。马赛克描写身穿十字架白袍的约翰一世及伊格内修斯站立,手持镶有宝石的圣经,他们的名字以希腊文写在塑像的四周,让访客得以辨识。其他鼓室的马赛克未能保存不是由于奥斯曼征服者的故意破坏,而是因为频繁的地震。

九、二十世纪的复原

1930年代,来自美国拜占庭研究所、托马斯·惠特莫尔率领的一支队伍发现了许多马赛克。他们决定把那些被石膏掩盖的简单十字架马赛克原封不动,而把其他主要的马赛克揭露。 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教堂和清真寺,复原工作面临特殊的挑战。基督肖像马赛克虽然逐渐被揭露,但一些重要、历史著名的伊斯兰艺术可能因此而被摧毁。复原者尝试在保存基督教及伊斯兰文化之间取得平衡。教堂正厅圆顶上的伊斯兰书法是否应移除更引发了争议,因为在书法之下覆盖著基督马赛克(假设马赛克仍完好)。

叫拜楼

教堂西南方的叫拜楼以红砖建造,而其余三座叫拜楼则以白色的石灰石及沙石建造,当中东北方较为狭窄的一座是巴耶济德二世所兴建的,西方两座较大的叫拜楼是塞利姆二世所建的,由奥斯曼帝国著名的建筑师米马尔·希南设计。

相关知识文章

网站提醒和声明

本站为用户提供存储空间服务,凡本站注明"由注册用户上传提供“的内容,均属于用户提交或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属于用户或相关权利人。如有侵权、虚假信息、错误信息或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时间删除或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