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3-06-07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辖8个镇、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33万。由于苗族先民迁入凯里的时间有先后,定居后又受所处
凯里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辖8个镇、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5.5万人,其中苗族人口33万。由于苗族先民迁入凯里的时间有先后,定居后又受所处地理环境制约和周边文化的影响,自然形成数个地域相对稳定的服饰文化圈。
苗族服饰,主要是指苗族妇女服饰。
凯里苗族服饰集刺绣、蜡染、织锦、银饰于一体,款式古朴,格调典雅,为中外学者所注目,关于凯里苗族服饰的述著颇多,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穿在身上的文化”,并把凯里苗族服饰分为“舟溪式”、“巴拉河式”、“湾水式”和“凯棠式”四种类型。同时,苗族服饰也为中外收藏家所青睐,近二十年来,不断有人进入苗族村寨,搜购年代比较久远的衣物、绣片、锦片和蜡染,民间苗族服饰珍品流失情况也比较严重。
苗族服饰和苗族织锦,已列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凯里市文广局的派遣,工作人员于2009年的7、8、9三个月深入到一些苗族村寨,对凯里市的苗族服饰进行了一番调查。在苗族群众的文化心理,外来文化的冲击越强烈,他们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行为就越发坚定。
一、舟溪式苗族服饰
制作苗族盛装,必须掌握刺绣、织锦、银饰等高超的技艺。银饰的制作,主要有男性工匠来完成,刺绣和织锦就是女性的活路了。杨术艺所属的苗族支系习惯上称“中裙苗”,其服饰是对襟裙装型,款式简单古朴。“中裙苗”主要分布在凯里市的舟溪镇、万潮镇、鸭塘镇和三棵树镇的部分村寨,有学者将这种苗族服饰称之为“舟溪式苗族服饰”。特征是:上装为青色土布半袖对襟衣,前襟双侧钉有3至5颗布扣、铜扣。穿着时衣袖反卷,戴袖筒。盛装多以紫缎面料,衣袖用贴花绣、茧片绣及马尾绣装饰;衣背、衣肩钉银圆泡及银片。腰束织锦腰带。夏装下身穿短裙,盛装则着多片绣花条裙,裙外系前后绣花围巾。小腿着脚筒或绑腿,脚穿刺绣花鞋。杨术艺向我们展示了她马尾绣和贴片绣的技法。掌握贴片绣技法,还必须会剪纸,杨术艺剪刀下剪出的花鸟鱼虫,活灵活现。看来,她还是一个剪纸艺术家。
马田村是一个苗汉杂居的村寨,汉族村民约占三分之一,苗族有潘、龙、赵、杨等姓。村里退休小学教师潘泽忠,今年74岁,他18岁就在马田小学教书,直至退休。杨术艺是他的儿媳妇,杨术艺的丈夫也是小学教师,在马田附近的格河小学任教,杨术艺有高中文化程度,她的女儿参加今年高考,上了一本分数线。马田村历史上注重对下一代的文化教育,村里在外当干部的多,青年人在外读书的多。这里的村民们都操流利的汉语,男女村民的穿着也和城里人一样。那么,杨术艺的产品销路哪里来?杨术艺告诉我们,这里的苗族男人都已经不穿苗装了,但还是要准备一套丝绸面料的传统长袍马褂“装老衣”,以备百年之后入土时穿,在盛大的民族节日,有的老人也会把“装老衣”穿出来展示一下。凡是有姑娘的人家,不管女儿读中学或者大学,父母亲都会给他们准备一至二套苗族盛装和织锦背带,本服饰文化圈内的一些人家,或者因为在外打工,都无暇为女儿制作盛装,便来杨术艺这里定制。杨术艺制作的苗族盛装,每一套以1500元至1800元的价格售出。在凯里市的金泉湖旁,有一个市场,出售苗族服饰,问杨术艺为什么不到那里去摆摊。杨术艺说,那里的售品,可以说是仿品,绣花也多以机绣为多。杨术艺的作品千针万线,全是手工,寄托着老一辈对子女的深切爱心,因此受到同胞的欢迎和信任,来求购的人多,做都做不赢。杨术艺集中本村七八个聪慧的女性,指导她们各种刺绣技法,加快了盛装制作的周期。
再说舟溪式苗族服饰的苗族织锦,有三种,一是锦带,又叫花带;一种是织锦束腰,以棉线丝线为原材料,图案是长条方块,色彩以红、蓝、紫、黄搭配;另一种是素色蚕丝织锦,用于制作背带芯。舟溪一带的素色蚕丝织锦堪称一绝,这种用通经通纬、露纬起花法织出的苗锦,达到每平方厘米60根经,90根纬的高经密度。图案以几何纹为主,色彩淡雅,纹样清晰,古色古香,是苗锦中的极品。
二、巴拉河式苗族服饰
格细村位于巴拉河畔,与雷山县、台江县交界。2003年,《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确定为九个示范项目之一,并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该项目实施的目标是,探索建立一整套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融青山秀水、民族文化、历史遗存和田园风为一体,“世界苗族文化遗产保留地”是巴拉河乡村旅游的灵魂,包含了古驿道、苗族歌舞、古建筑群、古粮仓、百年古歌、芦笙表演等内容。那么,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服饰,也是旅游项目的一个亮点。有学者称这一带的服饰款式称之为“巴拉河式苗族服饰”。盛装上为交襟大领衣,领向后倾,衣袖、襟、衣领、肩为装饰部位,图案为双头龙或飞凤、蝴蝶、鸟纹等。当地苗语称“欧贝”。下装为藏青色百褶裙,裙褶呈凹凸交错,长及脚踝,穿著时裙外系与裙同长围腰或以飘带裙围在外,飘带裙绣有青蛙、花卉等。
工作人员询问村委主任杨跃,村里还有没有年代比较久远的传统苗族衣服。他说很难找到了,前些年不断有人来村寨收买古老的衣物,甚至越旧越值钱,就差不多卖完了。不过,他妹妹杨普尼的婆家还有两套古老的衣服,由他妹妹的嫂子杨胜兰保管,前些年,有人出五六千元一件,她们也没有出售。杨普尼家住在格细村旁边的一个叫余寨的地方,杨跃带我们到了她家,正好杨胜兰和杨普尼都在家,她们听说了我们的来意,就自豪地拿出了组传下来的两件绣花上衣,杨胜兰介绍说是她外婆的外婆的奶奶传下来的,怎么说也有一两百年的历史了。我们观看这两件上衣,都是用绉绣和叠绣刺绣的图案,一件的图案是双头龙,另一件的图案是鸟纹,虽年代久远,还仍然绚丽夺目,图案更是庄重典雅。请杨胜兰穿上照相,镜头里,更加显得雍容华贵。我们问,当初为什么不愿意出售,她说,她丈夫是开怀中学的教师,叫余天荣,曾多次交代:“这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一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里,他们固守的不仅是祖传衣服,更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心理。
三、湾水式苗族服饰
我们经常见到的紫色绣花小圆帽,就是湾水式服饰苗族女童的典型装束。成年妇女的上装为交襟中长衣,衣领后倾,袖口宽大而短,穿时袖翻至肘部。便装用天蓝色、黑色布料,无花饰。盛装用自染土布或染成紫金色的绸缎为面料。姑娘和少妇的衣背有一块绣满花纹的四方绣片,绣片的上下左右对称地镶饰刺绣纹条。衣领及胸襟为一组“蚕虫图”,一般为七条至十一条。两衣襟均配有织锦花带作系衣用。盛装时系四指宽的织锦花腰带。下裙为百褶裙,裙边绣有圆点花、浮萍花或鸟翅花纹等装饰饰,裙长至脚踝,裙外系绣花围腰或织锦围腰。小腿部秋冬时节包青色布绑腿。礼服则穿银衣、银围裙、银冠、银簪、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钏、银戒指、银铃、银腰带等。该式银饰重达五六公斤,是用银最多的种类之一。
湾水一带的苗族织锦,原材料为棉、麻、丝混织,采用通经断纬法来显露图案,亦别具一格。
分管科教文化的副镇长杨亮介绍说,湾水式苗族服饰文化圈的苗族群众特别崇尚银饰,现在连七八岁的小女童,父母也给他们制备了银帽等全套银饰,每逢民族传统节日,一群群佩戴全套银饰的小女童和少女、少妇,就是外来采风者追捧的对象。他还说,如果再深入到边远的苗族村寨,还能发现更多的绣花巧匠、制作百褶裙的能手和织苗锦的高手。
湾水式服饰文化圈,主要包括湾水镇、旁海镇、大风洞乡、炉山镇的苗族村寨。
四、凯棠式苗族服饰
我们看到,这两位苗族老人穿的是老年人的盛装,头上戴的是镶满银片的带状帽,佩戴银质项圈和银链,身穿鲜亮绸缎面料的衣裳,袖子上是用堆花绣和打籽绣技法绣的精美图案。前襟用织锦和绣花条装饰,显得华贵端庄。
年轻女子的盛装不包头帕,发髻上插银簪或戴银冠,耳佩大花银耳环或梅花形耳环。上为大领交襟中长衣,长至臀部。衣料多为自染绛色斗纹布或绸缎。衣的前襟略长于后摆,穿时交襟拉齐。袖子宽大有花纹,穿时袖口挽折,衣前襟有一条宽约10厘米的织锦花或刺绣花带装饰,一直延伸向后背绕过衣领,领向后倾斜。凯棠式服饰的盛装,银饰也很多,彰显了苗族群众以富有为美的文化心理。
凯棠式苗族服饰文化圈包括凯棠乡以及旁海镇的部分苗族村寨。
顾永庆带工作人员到龙塘村拜访64岁的织锦能手杨金花,杨金花家有两架织机,一架织布满菱形图案的“花椒布”,一架织苗锦。她将她的技艺传授给女儿、媳妇和孙女。
凯里苗族服饰是苗族妇女遵循苗族传统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心理,综合运用繁复多样的手法创造出来的艺术杰作。它是符号化的苗族历史记忆,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苗族文化信息和文化底蕴,是探讨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史的活化石,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苗族服饰是苗族礼仪文化的产物,是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一个苗族妇女,终其一生也只能制作一两件精美的衣服,用于重大的节庆活动期间穿着展示,死后随葬一件,余下的成为传家之宝。随着技艺最精的祖母辈老人一个个地去世,存世的苗族服饰精品越来越少,便显得越发珍贵。
上一篇:为7000年中华民族服饰史立证
十佳品牌
频道热点
370282
167394
127962
126428
126172
125965
123544
109610
97732
90079